【#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
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亦称《德洛尔报告》,国内曾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整体愿景。《学习:内在的财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样,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教育和学习思想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文献。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003年,欧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出现核心素养概念。
培养什么样的人顺利进入生存、生活和发展?美国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创新能力、
批判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大素养、25个要点),这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人发展价值的统一,是未来课改的核心突破口,是探讨语文教育问题的新焦点和新坐标。
五年之内,中小学校会因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力度不同而获得重新洗牌的机会。(即育人导向是否理念和信仰,课程的综合性、主体化程度,实践活动学习体会动手动脑,课业负担将无限减弱,课程贴近生活,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融合……)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国价值审视
中国式教育热词的背后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聚焦:上世纪80年代,夯实双基;90年代,实践素质教育,20世纪,提倡三维目标,当前又提核心素养。4个十年,热词迭生,折射出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教育之于全人培养的必然追求。40年风雨变革,背后最终选择的是什么? 什么是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遵循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必将引发课程观的改变。19世纪的课程观是知识就是力量,20世纪的课程观是语文教材回避不了意识形态(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的课程观是什么知识最有力量。适切跟进,21世纪课程观具体表现为:1.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实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3.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促进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再思考——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最迫切的?最永恒的?以及相反的最不重要的?最无关紧要的?最遥远的?最可以忽略的?……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
语文教改体现社会变革对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建设核心素养不能轻重不分、面面俱到,要找寻到关键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等四个维度。
语言理解能力表现为:1.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2.指导积累优美有新意的语用材料,初步具有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即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书面口头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变现为:即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认识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 初步的审美能力:曹文轩的文学创作永远建立在道义审美和悲悯三大基石之上。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1.感知到汉字之美,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2.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
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
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知识。语言的理解运用处于最基础的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语用能力为基础,是在语言的理解
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阅读、表达是实践途径,听说读写是实践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语文教学要多读多思多实践,实践大阅读观、大语用观,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模仿力和创造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66bd5e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