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性的研究

2023-04-07 17:22: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惰性的研究》,欢迎阅读!
惰性,社会,研究


社会惰性的研究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合作成为了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团队工作形式愈加受到追捧。而在团队工作形式中,社会惰性成为了一个影响组织绩效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社会惰性的概念来源出发,对其理论解释和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标签:社会惰性;社会影响理论;觉醒降低理论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组织发生了一種本质变化,即以个体独立完成任务为基础的组织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组织所取代,特别是科技创新团队,靠少数人的努力已难以达成任务,只有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才能达成创新。但是在实际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成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会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术上被称为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王雁飞,2006。这种社会惰性如同看不见的病毒,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群体、团队和组织中,它会降低群体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阻碍群体目标的实现。本文拟对社会惰性的概念、来源及理论解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二、概念及相关理论

2.什么是社会惰性?

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心理学Ringelmann 1927 的实验研究他在研究中首次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后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Ringelmann效应。遗憾的是,当时Ringelmann并没有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直到1972Steiner才对这种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此后的研究者对社会惰性也进行了相似的定义。



相较于西方的研究,中国对社会惰化的研究起步较晚。马志英(2005)认为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2.社会惰性的理论解释

2.1社会影响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

社会影响理论主要强调社会惰性的外部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外界压力源的影响,压力会随着压力源的数量、直接性、重要性和强度的增强而增加,个体会根据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大小来决定努力的程度,般来说,压力越大,努力程度就越大,反之就会减小(侯玉波,2005






2.2觉醒降低理论arousal reduction theory

觉醒降低理论关注社会惰性形成的内部动机因素,认为个体在群体情境下的觉醒水平比平时要低,这是导致社会惰性的主要原因。个体在群体情境下从事相对简单任务的时候较容易出现社会惰性行为但是在从事困难、复杂任务的时候,个人的觉醒水平和努力程度又会增加,这时社会惰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会减小,所以这个理论认为社会惰性现象一般发生在任务相对简单的群体工作情境中。



三、社会惰性的影响因素

斯坦纳(stainer)认为,社会惰化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过程损失process loss,即组成团队后工作过程中产生了损失,它包括两大方面:1协调损失(coordination loss,即团队中成员之间工作协调的难度随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工作过程中总体力量的损失;2)动机损失(motivation loss,即在团队工作中,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单独工作状态下要低,从而造成总体力量的损失。后来英汉姆(Ingham)等人则通过严格的实验分析,认为社会惰化效应主要源于动机损失,即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从心理因素的角度,学者们对社会惰化效应给出了如下几种解释:

1.责任分散。责任的分散,意味着压力的降低,个体的努力程度在没有其他措施的影响下,自然会降低。



2.贡献模糊。由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存在,个体会感到自己的贡献可有可无或大小无关紧要,因此,付出的努力就小了。



3.躲避监督。指的是在组织中个体躲避监督,从而避免不利评价的现象,因为组织个体数量较大的时候,监督成本就会随之上升,个体就很容易达到躲避监督的目的。因为监督失效,个体员工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水平,产生社会惰化行为。



4.相互比较。当个体处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群体中,他就会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这是公平性心理在作祟。当他发现别人出现偷懒现象的时候,自己就会跟着产生偷懒行为,这时出现大家偷懒的现象,就会形成合力反面给监督者形成压力,监督者变得无奈,组织成员便会合法偷懒。



目前,社会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研究都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理论模型的支持。例如,社会惰性的理论解释很多,但大多是从某一角度,分别独立地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对社会惰性行为进行解释,过多地强调个别变量的重要性。另外,社会惰性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社会惰性的概念、理论解释、形成过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上,具有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雁飞,朱瑜.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6.



[2]马志英,魏如山.组织中的社会惰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

[3]侯玉波.社会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Joseph R. FerrariTimothy A. Pychyl. “If I WaitMy Partner Will Do It” The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Loafing.North American Journal Psychology.



[5] Comer D R.A model of social loafing in real work groups. Human Relations199548664766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aad8cf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0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