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LTE优势

2022-07-15 08:27:4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4G-LTE优势》,欢迎阅读!
优势,LTE
3GPP长期演进(LTE)项目是近两年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已经被列为4G技术。与3G相比,LTE更具技术优势,具体体现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



LTE项目是3G的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其主要性能目标包括:



1 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

率;

2 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 3 提高小区容量;

4 降低系统延迟,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

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 100ms

5 支持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

6 能够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100kbps的接入服务;

7 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并可灵活配 1.25 MHz20MHz多种带

宽。



3G相比,LTE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1通信速率有了提高,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上行为50Mbps 2提高了频谱效率,下行链路5bit/s/Hz3--4倍于R6 HSDPA上行链路2.5bit/s/Hz,是R6 HSU-PA2--3倍。

3)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4QoS保证,通过系统设计和严格的QoS机制,保证实时业务(如VoIP的服务质量。

5)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paired”和“unpaired”的频谱分配。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6)降低无线网络时延:子帧长度0.5ms0.675ms,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并降低了网络时延,时延可达U-plan5msC-plan100ms



7)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界比特速率。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

LTE可比2G3G网络更好地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

LTE支持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并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如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在小区边缘的用户,必将有更好地体验。所以,实现广域覆盖,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最好的方法还是尽早3G演进到LTE

在小区搜索技术方面,考虑到小区搜索的复杂性,LTE倾向采用主同步信道进行小区同步,辅同步信道进行小区标志(ID

的检测。在主同步信道采用公共的导频序列,而在辅同步信道上各小区采用不同的导频序列。其中,在小区导频序列的设计中,序列必须兼顾性能和复杂度要求。





3.15小区间干扰抑制

LTE提高小区边缘数据率的目标将通过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实现。目前正在考虑的方案包括干扰随机化、干扰协调、干扰消除和慢功控等。

SI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干扰协调方法,即在小区中心采用频率复用1,而在小区边缘采用小于1的频率复用,从而避免强干扰;因此又称为部分频率复用(FFR)或软频率复用SFR)。目前首先考虑采用静态的FFR方法,这种方法不要求小区之间的信令交互。进而可以考虑半静态的FFR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高效的利用频率资源,但是依赖于一定数量的小区间信令交互半静态FFR对小区间信令的需求很可能关系到接入网架构中是否需要RRM服务器。

干扰协调的缺点是可用于小区边缘的频率资源有限,限制了小区边缘的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干扰消除即在接收机采用多用户检测消除相邻小区的干扰,目前主要考虑基于UE多天线接收的干扰抵制合并(IRC)技术。


在难以使用干扰消除和干扰协调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干扰随机化技术。这种方法是将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为白噪声,因此又称为干扰白化。目前主要考虑采用小区加扰来实现干扰随机化。这种方法可以取得最基本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效果。

LTE的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系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实现:多小区发送和单小区发送。对于单小区发送,MBMS业务信道(MTCH)映射到下行共享信道(DL-SCH)。对于多小区发送,MTCH可能映射到另一个单独的传输信道。

多小区发送MBMS系统的核心是基于单频网(SFN)的下行宏分集软合并,为了实现软合并,小区间要取得同步(同步精度远小于CP),以使UE能合并多小区的信号。 用于多小区发送MBMS的参考符号在小区间需要保持一致。如果某个子帧专门用来传MBMS信号,参考信号可以相对单播模式做适当精简。另外,为了简化操作,用于MTCH的控制信道的发送频率也可能小于DL-SCH控制信道的发送频率。对于多小区MBMS,目前的假设是采用各小区共同的参考信号。但对单小区MBMS,可能要考虑对各小区采用不同的参考信号。

MBMS数据应在短时长内以高瞬时数据率集中发送,以降低每个频道的占空比Dutycircle),从而实现低能耗。

MBMS系统可以部署在单独的载波,也可以和单播LTE系统共享一个载波。 如果组播系统和单播系统共享一个载波,两种信号的复用方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正在考虑TDM(组播数据和单播数据占用不同子帧)和FDM(组播数据和单播数据复用在一个子帧内)复用方式。当系统带宽小于或等于UE带宽能力时,需要考虑是否采用TDM方式,以降低对UE的射频要求。当系统带宽大于UE带宽能力时,需要采用FDM方式。 多个MBMS数据流之间的复用主要采用TDM方式,以尽可能减小MBMS接收时间。控信息设计需要支持上述两种复用。

无论系统采用哪种复用方式,MBMS数据都需要和下行L1/L2信令(包括用于单播的信令)复用在一起,单播信号的参考信号和控制信息结构不应因此受到影响。如果MBMS用单独载波发送,不同业务(频道)之间只采用TDM复用,而且目前假设只采用长CP,而且只集中于5MHz10MHz两种带宽。但MBMS物理层调制编码方式将和单播基本一致。 3.14同步


除了考虑基本的UENodeB之间的同步外,基于OFDM/FDMALTE系统还需要考虑另外两种同步操作。一是上行同步(又称时间控制)即为了保证上行多用户之间的正交性,要求各用户的信号同时到达NodeB,误差在CP以内。因此需要根据用户距NodeB的位置远近调整它们的发射时间。

另一个问题是NodeB之间的同步。与异步的WCDMA系统不同,保持NodeB之间的正交性可以使基于OFDM/FDMALTE系统获得更好的性能(例如对于MBMS系统)3GPP系统传统上不像3GPP2系统那样依靠外部时钟(如GPS)取得同步,因此除了考虑采用外部时钟提供系统同步外,还需要考虑采取别的方法。目前正在考虑的方法是:NodeB借助小区内各UE报告和相邻NodeB作同步校准,以此类推,使全系统逐步和参考基站取得同步。

4.6 网络同步

目前对FDD E-UTRAN设计(如小区搜索)基于异步网络,但某些小区间干扰抑制的方法可能依赖于网络同步。另外,在提供多小区MBMS业务时,网络同步有明显的性能增益。在采用独立的MBMS载波时,可能只需要少数的基站保持同步,取得系统同步相对比较容易。

TDD模式下,网络也需要取得同步,但同步精度没有对多小区MBMS的要求那么高。小区内的上行同步的性能依赖于物理层参数(主要是CP长度)的设置。E-UTRAN的切换是硬切换,目前未看到会有额外的同步需求。但频率同步有助于防止时钟漂移,这种同步可能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可以依赖于NodeB本身的频率稳定性。

LTE MBMS的需求是达到频谱效率1bps/Hz。目前的LTE MBMS系统设计能在500-1000m的站间距情况下可实现1.1bps/Hz频谱效率,在站间距1732m站间距情况下可实0.5bps/Hz频谱效率。由此看来,目前的设计在较小的小区情况下大致能够满足需求,但在较大小区半径下尚不能达到需求。

8)强调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

LTE在上行和下行都没有采用宏分集合并技术。也就是说,LTE将不采用软切换,而将采用快速小区选择(即快速硬切换)方法。

除了系统内的切换,LTE也正在考虑不同频率之间和不同系统(如其他3GPP系统、WLAN系统等)的切换



LTE核心技术


相对于3GLTE不仅简化了结构,还采用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来实现其优异性能。 1)传输技术与多址技术:3GPP选择了大多数公司支持的方案,即下行OFDM,上行SC-FDMA大多数公司支持采用“频域”方法来生成上行SC-FD- MA信号。这种技术是在OFDMIFFT调制之前对信号进行DFT扩展,这样系统发射的是时域信号,从而可以避免OFDM系统发送频域信号带来的 PAPR问题[4] 3.4.1下行参考符号设计

LTE目前确定了下行参考符号(即导频)设计。下行导频格式如图3所示,系统采TDM(时分复用)的导频插入方式。每个子帧可以插入两个导频符号,第1和第2导频分别在第1和倒数第3个符号。导频的频域密度为6个子载波,1和第2导频在频域上交错放置。采用MIMO时须支持至少4个正交导频(以支持4天线发送),但对智能天线例外。在一个小区内,多天线之间主要采用FDM(频分复用)方式的正交导频。在不同的小区之间,正交导频在码域实现(CDM)。



3 OFDM导频结构

对多小区MBMS系统,可以考虑采用两种参考符号结构:各小区相同的(cell-common)的参考符号和各小区不同的(cell-specific)参考符号。目前假设cell-common结构为基本结构,是否支持cell-specific参考符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4.2上行参考符号设计

上行参考符号位于两个SC-FDMA短块中,用于NodeB的信道估计和信道质量(CQI)估计。参考符号的设计需要满足两种SC-FDMA传输——集中式LocalizedSC-FDMA和分布式DistributedSC-FDMA的需要。由于SC-FDMA短块的长度仅为长块的一半,SC-FDMA参考符号的子载波宽度为数据子载波宽度的2倍。


与下行相似,上行参考符号也可能采用正交设计,以支持多个MIMO天线之间、多个UE之间的参考符号区分。上行正交参考符号也可以用FDMTDMCDM或上述方法的混合方法实现。其中CDM方法通过一个CAZAC序列的不同循环位移样本实现。

针对用于信道估计的参考符号,首先考虑不同UE的参考符号之间将采用FDM方式区分。参考符号可能采用集中式发送(只对集中式SC-FDMA情况),也可能采用分散式发送。在采用分散式发送时,如果SB1SB2都用于发送参考符号,SB1SB2中的参考符号将交错放置,以获得更佳的频域密度。对分布式SC-FDMA情况,也可以考虑采用TDMCDM方式对不同UE的参考符号进行复用。特别对于一个NodeB内的多个UE,将采用分布式FDMCDM的方式。多天线UE情况下的上行参考符号结构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了满足频域调度的需要,可能需要对整个带宽进行信道质量估计,因此即使数据采用本集中式发送,用于信道质量估计的参考符号也需要在更宽的带宽内进行分布式发送。不同UE的参考符号可以采用分布式FDMCDM(也基于CAZAC序列)复用在一起。



3.2 基本传输和多址技术的选择

基本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3GPP成员在讨论多址技术方案时,主要分成两个阵营:多数公司认为OFDM/FDMA技术与CDMA技术相比,可以取得更高的频谱效率;而少数公司认为OFDM系统和CDMA系统性能相当,出于后向兼容的考虑,应该沿用CDMA技术。持前一种看法的公司全部支持在下行采用OFDM技术,但在上行多址技术的选择上又分为两种观点。大部分厂商因为对OFDM的上行峰平比PAPR(将影响手持终端的功放成本和电池寿命)有顾虑,主张采用具有较低PAPR的单载波技术。另一些公司(主要是积极参与WiMAX标准化的公司)建议在上行也采用OFDM技术,并用一些增强技术解决PAPR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艰苦的融合,3GPP最终选择了大多数公司支持的方案,即下行OFDM,上行SC(单载波)-FDMA

上行SC-FDMA信号可以用频域时域两种方法生成,频域生成方法又称为DFT扩展OFDMDFT-S-OFDM);时域生成方法又称为交织FDMAIFDMA)。采用哪种生成方法尚未确定,但大部分公司支持采用DFT-S-OFDM技术(如图1所示)这种技术是在OFDMIFFT调制之前对信号进行DFT扩展,这样系统发射的是时域信号,从而可以避免OFDM系统发送频域信号带来的PAPR问题。




1 DFT-S-OFDM发射机结构

LTE依靠产业链的支持最终成为了全球统一的3G演进标准,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技术,它同样拥有极为出色的性能。与3G相比,LTE拥有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的技术优势。

LTE按照双工方式(双向传输)定义了两种技术方向:LTE FDDLTE TDD前者为频分双工机制,即采用成对的频率来划分上行和下行通道,类似于收音机使用不同的频率来区分频道,和现在的GSM统相同,是绝大多数传统3G运营商所支持的;LTE TDD为时分双工机制,和计算机内部的总线工作方式类似,即通过时钟同步,通过将通道划分为不同的时隙来区分上行和下行,进行双向数据传输,支持者为中国移动,又名TD-LTE



无线信号经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终端,会造成严重的多径衰减。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如相比FDDTDD能够灵活配置频率,使用FDD系统不易使用的零散频段,并可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提高下行时隙比例,能够很好地支持非对称业务,此外还具备上下行信道一致性;基站的接收和发送可以共用部分射频单元,降低了设备复杂度和成本。但由于TDD方式的时间资源分别分给了上行和下行,TDD方式的发射时间大约只有FDD的一半,如果TDD要发送和FDD同样多的数据,就要增大TDD的发送功率;另外,由于系统上行受限,TDD基站的覆盖范围明显小于FDD站,而同频收发需要精确的时间同步,也无法进行干扰隔离,抗干扰性不及FDD;为了避免与其他无线系统之间的干扰,TDD需要预留较大的保护带,影响了整体频谱的利用效率。



OFDM技术不仅具备较高的频谱率,同时也拥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3G普遍使用的CDMA空中接入技术不同,LTE的空中接入更改为OFDMMIMO技术。由于无线信号在空中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反射和吸收,接受机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是通过不同的直射、反射、折射等路径达到的,这会造成多路径衰减和干扰,对于高速移动过程中的通讯,还存在多普勒频移。目前的3G所采用的CDMA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自干扰体系,随着用户的增多和环境的变化,干扰会增加,造成数据速率难以提高。OFDM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途径,它使用的正交窄带信道可以有效抵抗频率选择性衰减,降低码间干扰和提高频谱利用率,也是未来4G技术的首选。MIMO多天线阵列技术在802.11n无线路由器上已有采用,通过这种多输入多输出体系,可以极大提升数据的吞吐和传送能力,并增强恶劣环境下的信号覆盖率。OFDMMIMO是保证LTE无线接入可靠性的两大重要武器。

网络结构上,LTE接入网主要由演进型Node B(eNB,可以理解为增强型基站)和接入网关(aGW核心网的一部分)构成。新的eNB不仅具有原来Node B(基站)的功能,还能完成原来RNC(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大部分功能。eNBeNB之间采用无线Mesh方式Mesh组网除了具有传统的路由网关、中继功能外,还可以通过无线多跳通信,以低得多的发射功率获得同样的无线覆盖范围)直接互联,比3G代的层层节点和网关效率高得多。整体来看,与传统3GPP接入网相比,LTE减少了RNC(无线网络控制器)节点,名义上LTE是对3G的演进,事实上它可算是对3GPP的整个体系架构作了革命性的变革,逐步趋近于典型的IP宽带网结构。



相比3G网络LTE大幅减少了节点数,节点间通过Mesh组网,延迟很小。

基于这些技术上的革新,LTE下行峰值速率可达100Mbps频谱利用率达到5(bit/s)/Hz3~4倍于R6 HSDPA,上行速率为50Mps,频谱利用率2.5(bit/s)/Hz,是R6 HSUPA2~3倍。整个体系实现了基于IP的分组交换技术,彻底丢弃了传统的电路交换,通过QoS机制实现不同服务的质量保证。不但如此,LTE的系统部署更为灵活,能够支持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成对和非对称的频谱分配。网络结构的调整降低了无线网络时延,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时延可达用户层面<5ms网络控制<100ms并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蜂窝小区的边界数据传输速率,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

3.2 宏分集的取舍

是否采用宏分集技术,是LTE讨论中的又一个焦点。这个问题看似是物理层技术的取舍,实则影响到网络架构的选择,对LTE/SAE系统的发展方向有深选的影响。


3GPP内部在下行宏分集问题上的看法比较一致。由于存在难以解决的同步问题各公司很早就明确,对单播(unicast)业务不采用下行宏分集。只是在提供多小区广播(broadcast)业务时,由于放松了对频谱效率的要求,可以通过采用较大的循环前缀(CP),解决小区之间的同步问题,从而使下行宏分集成为可能。

与下行相比,3GPP对上行宏分集的取舍却迟迟不决。宏分集的基础是软切换,这种CDMA系统的典型技术,在FDMA系统中却可能弊大于利。更重要的是,软切换需要一个中心节点(如UTRAN中的RNC)来进行控制,这和大多数公司推崇的网络扁平化分散化网络结构背道而驰。经过仿真结果的比较、激烈的争论、甚至示意性的表决,3GPP最终决定LTE(至少在目前)不考虑宏分集技术。 LTE在上行和下行都没有采用宏分集合并技术。也就是说,LTE将不采用软切换,而将采用快速小区选择(即快速硬切换)方法。

除了系统内的切换,LTE也正在考虑不同频率之间和不同系统(如其他3GPP系统、WLAN系统等)的切换。

3.3 基本参数设计

LTE在数据传输延迟方面的要求很高(单向延迟小于5ms),这一指标要求LTE系统必须采用很小的最小交织长度(TTI)。大多数公司主要出于对FDD系统的设计,建议采0.5ms的子帧长度(1帧包含20个子帧)。但是正如3.1节中提到的,这种子帧长度和UMTS中现有的两种TDD技术的时隙长度不匹配。例如TD-SCDMA的时隙长度为0.675ms如果LTE TDD系统的子帧长度为0.5ms则新、老的系统的时隙无法对齐,使得TD-SCDMA系统和LTE TDD系统难以临频共址共存。因此3GPP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决议(体现在TR 25.912中):基本的子帧长度为0.5ms,但在考虑和LCR-TDD(即TD-SCDMA)系统兼容时可以采用0.675ms子帧长度。

OFDMSC-FDMA(以DFT-S-OFDM为例)的子载波宽度选定为15kHz,这是一个相对适中的值,兼顾了系统效率和移动性,明显比WiMAX系统大。下行OFDMCP度有长短两种选择,分别为4.69ms(采用O.675ms子帧时为7.29ms)和16.67ms。短CP基本选项,长CP可用于大范围小区或多小区广播。短CP情况下一个子帧包含7个(采用0.675ms子帧时为9个)OFDM符号;长CP情况下一个子帧包含6个(采用0.675ms子帧时为8个)OFDM符号。上行由于采用单载波技术,子帧结构和下行不同。DFT-S-OFDM的一个子帧包含6(采用0.675ms子帧时为8个)长块2短块SB如图2所示)长块主要用于传送数据,短块主要用于传送导频信号。




2 DFT-S-OFDM子帧结构

虽然为了支持实时业务,LTE的最小TTI长度仅为0.5ms但系统可以动态的调整TTI以在支持其他业务时避免由于不必要的IP包分割造成的额外的延迟和信令开销。 上、下行系统分别将频率资源分为若干资源单元(RU)和物理资源块(PRB),RUPRB分别是上、下行资源的最小分配单位,大小同为25个子载波,即375kHz。下行用户的数据以虚拟资源块VRB的形式发送,VRB可以采用集中localized或分散distributed方式映射到PRB上。Localized方式即占用若干相邻的PRB,这种方式下,系统可以通过频域调度获得多用户增益。Distributed方式即占用若干分散的PRB,这种方式下,系统可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上行RU可以分为Localized RULRU)和Distributed RUDRULRU包含一组相邻的子载波,DRU包含一组分散的子载波。为了保持单载波信号格式,如果一UE占用多个LRU,这些LRU必须相邻;如果占用多个DRU,所有子载波必须等间隔。

4.8复杂度

目前的结论是,LTE物理设计不会带来不可接受的复杂度问题。由于LTE系统比R6系统的峰值速率高得多,因此物理层复杂度也会相应增加。更大的系统带宽和MIMO技术的引入将增大信道的解码复杂度和HARQ处理所需的缓存大小。

OFDM/SC-FDMA系统有利于以较低的复杂度实现更宽的宽带传输。采用单频网实现的MBMS统更是可以在不增加UE接收机复杂度的基础上获得显著的性能增益。

另外,LTE对可变带宽(1.25-20MHz)的支持和对FDDTDD两种双工方式的同时支持,也会影响系统的复杂度。但通过采用适当的信道结构和保持FDD/TDD的高度相似性,可以将额外复杂度降到较低的水平。

为了控制复杂度,LTE UE的最小发送/接收带宽为10MHz这可能会使10MHz终端工作20MHz系统中时,给测量带来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最后,LTE标准将尽可能避免保留多个选项,以简化系统的实现和测量。









2)宏分集:由于存在难以解决的“同步问题”,LTE对单播(uni-CAst业务不采用下行宏分集。至于对频率要求稍低的多小区广播业务,可采用较大的循环前缀CP来解决小区之间的同步问题。考虑到实现网络结构“扁平 化”、“分散化”,LTE不采用上行宏分集技术[4]

3)调制与编码:LTE下行主要采用OPSK16QAM64QAM三种调制方式。上行主要采用位移BPSKOPSK8PSK16QAM。信道编码LTE主要考虑Turbo码,但若能获得明显的增益,也将考虑其他编码方式,如LDPC码。

4)多天线技术:MIMO技术是LTE最核心的技术,它是提高传输率的主要手段,LTE系统将设计可以适应宏小区、微小区、热点等各种环境的MIMO技术。LTE已确定MIMO天线个数的基本配置是下行2

LTE的前世今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与前两代相比,主要提升了传输声音和数据的传输速度,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并可提供包括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多种信息服务。目前的三种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均基于码分多址(CDMA)和分组交换技术为了保持与2G的兼容性,网络体系和架构也与2G时代基本相同,也即语音通话依然是传统的域电路交换技术,而移互联网访问则采用基于IP的分组交换(类似GPRS)。整个网络拓扑结构复杂,特别是数据传输速率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宽带移动互联网的需求(相对于WiMAXWi-Fi网络而言)。



WCDMA演进线路图。

为了提高3G在新兴宽带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了避开高通在CDMA方面的专利授权问题,3G标准化组织3GPP2004年底提出了3G系统的LTE计划基本思想是采用过去的B3G(Beyond 3G3G)或4G的技术来发展LTE,使用3G频段占有宽带无线接入市场

200412月,3GPP雅典会议决定由3GPP RAN工作组负责开展LTE研究3GPPLTE提出的系统要求为:提高峰值数据速率、蜂窝小区边缘速率、频谱利用率;改善运营和建网成本;使用户能够获得“Always Online”的体验,降低控制和用户体验上的时间延迟;并且能够和现有系统(2G/2.5G/3G)共存,确保在未来10年内领先

LTE是一个很考究的名字,英文全称为“Long Term Evolution”,直译成中文的意思为长期演进,顾名思义,也就是3G的进化版。它实际上是无限接近4G技术。对于投入巨大的通信行业,各大巨头总是希望能在现在基础上延续、修补和完善,而不是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尽管现实版的3G LTE目的是要在3G基础上进行巨大的变革,但移动通信巨头们依然热衷于这种带有演进意味的名称。

什么是国际第三代通信标准组织(3GPP3GPP2)

3GPP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即3GPP)是一个成立于199812月的标准化机构。成员包括欧洲的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日本的ARIB(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和TTC(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中国的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韩国的TTA(韩国电信技术协会)和北美的ATIS(电信工业一体化联盟)。

3GPP2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成立于19991月,由北美TIA(美国电信工业协会)日本ARIBTTC韩国TTA四个标准化组织发起,主要是制订以ANSI-41核心网为基础,CDMA2000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技术规范,受到拥有多项CDMA关键技术专利的高通公司的较多支持。

3GPP3GPP2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有看法认为3GPP组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开高通公司在CDMA标准方面的专利。3GPP2致力于以IS-95(在北美和韩国应用广泛的CDMA标准,联通CDMA与之兼容)向3G过渡,和高通公司关系紧密。

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CWTS)于19996月在韩国正式签字同时加入3GPP3GPP2,成为这两个当前主要负责第三代伙伴项目的组织伙伴。在此之前,我国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这两个伙伴的标准化活动。

LTE的竞争对手们

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一共确定了四大3G标准,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IEEE802.16e随着滚滚而来的移动宽带化浪潮,分别以LTEUMBIEEE 802.16m为方向的新技术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业下一步的路线之争。其中LTE的主导者为3GPP组织,UMB3GPP2组织,IEEE802.16m则是以英特尔为背景IEEE。每一条路线的成败,将决定不同阵营的市场地位,也将决定最终的产业格局。

最先出局的UMB

最先出局的是由高通主导的UMB迫于3GPP LTE研究项目的成立以及IEEE 802.16 WiMAX等各方面的要求与压力,3GPP2组织于20053月召开了ATE TEM会议,讨论了CDMA2000空中接口短期和长期演进的目标及技术方法。20066月,3GPP2会议制定和明确了AIE第二阶段空中接口标准的技术框架并开始具体的标准化工作,相应的标准称为UMB(超移动宽带)标准。当年的UMB规范是全球首个基I P的移动宽带标准,可以实现288Mbps的下行峰值速率,用户延迟体验低于16毫秒。3GPP2组织希望CDMA2000沿着EV-DO Rev.0/Rev.A/Rev.B,最终演进到UMB




无线移动技术的演进路线,由于高通放弃UMBCDMA最终也将演进至LTE

不幸的是,由于由于全球CDMA投资萎缩(主要是因为高通对CDMA层层收取高额授权费),主要的CDMA运营商美国Verizon、中国电信、日本KDDI、韩国SK电讯等均已明确表示将选择LTE建设3G网络,而当时最大的CDMA设备商阿尔卡特朗讯和原北电网络也对CDMA部门进行了裁减,看起来很美的UMB面临没有一家运营商宣布采用或测试的局面,产业链上只有高通一家。20081114日,美国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宣布,停止下一代超移动宽带(UMB)无线技术的研发,司将专注于LTE的开发,意味着UMB的全面退出。

并不确定的WiMAX

IEEE 802.16m则充满了不确定色彩。WiMAX技术最初由英特尔、摩托罗拉和韩国三星等一些公司和财团力推。它是一个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技术,也是第一张大规模应用的、基于IP的移动网络它不像3G那样是对已有技术的升级,对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意味着颠覆。虽然其基于IP的核心网是未来4G技术所向往的,但由于向下兼容2G/2.5G/3G困难,尽管ITU将其列为3G技术标准之一,但并没有获得那些拥有大量客户的成熟运营商的支持,只在新兴和小型移动运营商以及提供高速无线上网的服务商那里受到欢迎。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部署WiMAX需要足够的频率资源,而这依赖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分配它们总是将最优的资源留给成熟和产业化的3G移动通信运营商。

基于上述原因,WiMAX在全球的部署并不多,最终也未得到主流3G运营商的支持。不过WiMAX的众多设想却是奠定LTE的重要基础之一。事实上,对WiMAX的演进已经跳过3G部分,正在朝IEEE 802.16m+4G方向发展。

LTE的技术优点

三大3G标准的演进之路


目前的三大3G标准中,WCDMATD-SCDMA属于3GPP阵营,CDMA2000则属于3GPP2阵营。按照设想,WCDMATD-SCDMA将经历HSxPA→HSPA+→LTE的演进路线,其中WCDMA最终演进LTE FDD,而TD-SCDMA则演进至LTE TDDHSxPAHSDPA/HSUPA,前者出现在3GPP R5版标准中,中文名称为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也被称为3.5G,速率可以达到10Mbps以上;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则出现在R6版本中,解决了上行链路分组化问题,提高上行速率。通过进一步引入自适应波束成形和MIMO等天线阵处理技术,还可将下行峰值速率提高到30Mbps左右。按照3GPP2的思路,CDMA2000原本是要按照CDMA2000 EV-DO Rev.0→Rev.A→Rev.B→UMB路线演进的,由于无法得到产业链上的支持,最终将演进至LTE FDD。这三种网络的演进过程在国内都将出现。



MIMO多天线阵列技术不仅能提高数据输送速率,还可改善网络覆盖率

目前最高调的是中国移动的TDLTE,即LTE TDD。得益于政府的鼎力支持,TD-LTE2007年就被写入了3GPP标注规范中,成为国际标准。在国内,中国移动已经率先完成了场外测试,并在世博会上揭开了神秘面纱——除了在中国馆、信息通信馆、世博中心等几个重要场馆内实现了TD-LTE网络覆盖之外,同时建设一个TD-LTE网络,完全覆盖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和穿园而过的黄埔江面。演示网数据传输速度下行可达100Mbps,上行可达50Mbps。中国移动表示,世博会结束后,将选择国内若干城市进TD-LTE的规模试验。与此同时,将在海外形成众多的TD-LTE试验网络,力争形成全球商用的态势。 上海世博会上,中国移动开启LTE实验网。

其次是向LTE靠拢的中国电信。自2008年接手联通C网后,中国电信正式开始有了与移动和联通抗衡的武器。目前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仅次于Ver izon的全球第二大C网运营商。为了保证CDMA能平稳地从3G网络演进到LTE网络,中国电信制订了从技术、标准、业务、终端、互操作性五步走策略。重点推进LTECDMA之间互操作的标准化以及系统和终端设备开发进展,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上海电信在世博园区也建立了全国最大LTE实验网,总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比中国移动的TD-LTE实验网还要高出2.72平方公里,为用户提供基于LTE FDD的高清视频监控、数据传输等应用服务。实验网在20MHz频段下已实现了下行速率100Mbps,上行速率50Mbps

基于WCDMA标准的中国联通在LTE上反应最为缓慢,目前还未见有关LTE的动作。中国联通技术部标准处处长顾旻霞表示,中国联通从WCDMALTE的演进计划将主要考虑到用户速率的需要。目前的计划是启动下行14Mbps的速率,今年年内计划建设HSPA+网络计划实现HSPA+21Mbps速率。一旦时机成熟,中国联通将快速推动LTE网络与业务发展。

结语


目前的LTE是一项从3G4G过渡的国际标准,已经非常接近于4G技术。它将当前的三大3G式标准进行了很好的统一,彻底丢弃了传统的电路交换,比3G时代的层层节点和网关效率高得多,而且传输速率和小区边界传输速率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之前中国移动在TD-SCDMA方面原本因为政策因素落了后手,在未来的LTE时代,大家技术层面相差不大,有望可以扭转局面。中国电信也寄希望于摆脱高通方面的限制,在LTE时代大展拳脚,获得更多的终端厂商支持。只有联通目前处于坐享WCDMA成果之时,因此似乎对于迈入LTE时代还不太着急。

总的来看,LTE不是2G3G时那种有保守的演进,无论是空中接口还是核心网络上都是对现在3G网络的颠覆。LTE的目的是将目前臃肿复杂的移动通信网络简洁高效的、基于全IP分组技术的网络靠拢,将移动通讯网络打造为高效率的无线宽带接入网,提高信号覆盖和频谱利用效率。WiMAXLTE诞生的基石,有70%规范LTE所采纳。而未来的LTE+802.11m+,则应该是完全达到甚至进一步超越4G标准的规范





通信世界 >> 固网转型论坛 >> 技术探讨 >> 3GPP LTE标准化进展——物理

3GPP LTE标准化进展——物理



Cww.net.cn 20061226 11:55 C114

一、介绍

正当人们惊讶于WiMAX技术的迅猛崛起时,3GPP也开始了UMTS技术的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技术的研究

这项受人瞩目的技术被称为“演进型3G”(Evolved3GE3G)。但只要对这项技术稍作了解,就会发现,这种以OFDM为核心的技术,与其说是3G技术的“演进”(evolution),不如说是“革命”revolution它和3GPP2AIE(空中接口演进)WiMAX以及最新出现的IEEE802.20 MBFDD/MBTDD等技术,由于已经具有某些“4G”特征,甚至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

200411月启动LTE项目以来,3GPP以频繁的会议全力推进LTE研究工作,仅半年就完成了需求的制定。20066年,3GPPRAN(无线接入网)TSG已经开始了LTE工作阶段(WI),但由于研究阶段(SI)上有个别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SI将延长到9月结束。按目前的计划,将于20079月完成LTE标准的制定(测试规范20083月完成),预计2010年左右可以商用。虽然工作度略滞后于原计划,但经过艰苦的讨论和融合,终于确定了大部分基本技术框架,一个初步的LTE统已经逐渐展示在我们眼前。


二、LTE的需求指标

LTE项目首先从定义需求开始。主要需求指标包括:

●支持1.25MHz-20MHz带宽;

●峰值数据率: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频谱效率达到3GPPR62-4倍;

●提高小区边缘的比特率;

●用户面延迟(单向)小于5ms,控制面延迟小于1OOms

●支持与现有3GPP和非3GPP系统的互操作;

●支持增强型的广播多播业务;

●降低建网成本,实现从R6的低成本演进;

●实现合理的终端复杂度、成本和耗电;

●支持增强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和核心网;

●追求后向兼容,但应该仔细考虑性能改进和向后兼容之间的平衡;

●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业务在PS(包交换)域实现,如采用VoIP

●对低速移动优化系统,同时支持高速移动;

●以尽可能相似的技术同时支持成对(paired)和非成对(unpaired)频段;

●尽可能支持简单的临频共存。

3GPP毫不讳言LTE项目的启动是为了应对“其他无线通信标准”的竞争。针对WiMAX“低移动性宽带IP接入”的定位,LTE提出了相对应的需求,如相似的带宽、数据率和频谱效率指标、对低移动性进行优化、只支持PS域,强调广播多播业务等。同时,出于对VoIP和在线游戏的重视,LTE对用户面延迟的要求近乎苛刻。关于向后兼容的要求似乎模棱两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选择了大量的新技术,至少在物理层已难以保持从UMTS的平滑过渡。

最近,运营商又提出加强广播业务的要求,建议增加在单独的下行载波部署移动电视


MobileTV)系统的需求。

三、LTE物理层标准化进展

LTE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物理层、空中接口协议网络架构几个方面,其中网络架构方面的工作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项目密切相关。本文将对LTE物理层方面的系统设计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的介绍。

3.1双工方式和帧结构

目前的LTE物理层技术研究主要针对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两种双工方式。依TR25.913中对FDD/TDD共性的需求,TR25.814中的内容基本都假设对FDDTDD均适用。少数对TDD进行的区别考虑的地方,都进行了特别注明。

TDD模式下,每个子帧要么作为上行子帧,要么作为下行子帧。上行或下行子帧可以空出若干个OFDM符号作为空闲(Idle)符号,以留出必要的保护间隔。子帧的结构可能不断变化,因此可能需要通过信令通知系统当前的子帧结构。

另外,由于TR25.913对系统的临频同址共存提出了需求,使TDDEUTRA系统面临和TDDUTRA系统之间的干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TR 25.814考虑了两种TDD EUTRA帧结构:固定Fixed帧结构和通用(Generic)帧结构。

3.1.1固定帧结构

这种方法就是分别针对低码片速率(LCR-TDDUTRA和高码片速率(HCR-TDDUTRA系统采用UTRA系统相似的帧结构。也就是说,为了和LCR-TDDUTRA系统兼容,需要采用和LCR-TDD UTRA乎相同的帧结构,即一个10ms无线帧分为25ms的无线子帧,每个无线子帧分为7个时隙TSO~TS6每个时隙(对应于FDD模式下的一个子帧)长度为0.675ms。同步和保护周期插在TSOTS1之间,包括DwPTSGPUpPTS。每个时隙包含一个小的空闲周期,可用作上下行切换的保护周期。

可以看到,这个帧结构基本和原有的LCR-TDD帧结构相同,只是在每个时隙中加入了空闲周期。这个改动主要是为了能够在一个无线子帧内实现多次的上下行切换,以满足LTE对传输时延的严格要求。这个帧结构已经经过RAN全会通过,写入了RANLTE研究报告TR25.912

RAN1工作组的研究报告TR25.814中也包含了针对HCR-TDD的固定帧结构,由于篇幅所限,处略去对这种帧结构的介绍。可以看到,固定帧结构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和FDDLTE不同的子帧(时隙)长度,由此导致了LTEFDDTDD模式在系统参数设计上有所不同。


3.1.2通用帧结构

这种方法是在尽量保持和FDDLTE设计参数一致的基础上满足和TDDUTRA系统的临频同址共存。这种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和FDDLTE相同的子帧长度0.5ms。但由于0.5msLCR-TDD UTRAO.675ms)和HCR-TDD UTRA0.667)的子帧长度都不相同,要避免和TDD UTRA系统之间的干扰,相对比较困难。通常整数个O.5ms子帧的长度和与整数个0.675ms(或0.667ms)子帧的长度和都不相等,因此为了使TDD EUTRA系统和TDD UTRA系统的上下行切换点相互对齐,就需要留出额外的空闲(Idle)间隙,这样会损失一些频谱效率。同时,由于TDD UTRA系统的上下行切换点的位置可能变化,相对应的TDD EUTRA帧结构也需要随之变化。也就是说,对不同的上下行比例,通用帧结构中的每个子帧的起止位置都可能不同,这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因此,通用帧结构比较适合那些同时部署了FDDLTE系统、但没有部署TDDUTRA系统的运营商,因为这种设计可以获得更高的与FDDLTE系统的共同性,从而获得较低的系统复杂度。但对于那些已经部署了TDD UTRA系统的运营商,固定帧结构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种结构可以更容易的避免TDD UTRATDD EUTRA系统间的干扰。

3.2基本传输和多址技术的选择

基本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3GPP成员在讨论多址技术方案时,主要分成两个阵营:多数公司认为OFDM/FDMA技术与CDMA技术相比,可以取得更高的频谱效率;而少数公司认为OFDM系统和CDMA系统性能相当,出于后向兼容的考虑,应该沿用CDMA技术。持前一种看法的公司全部支持在下行采用OFDM技术,但在上行多址技术的选择上又分为两种观点。大部分厂商因为对OFDM的上行峰平比PAPR(将影响手持终端的功放成本和电池寿命)有顾虑,主张采用具有较低PAPR的单载波技术。另一些公司(主要是积极参与WiMAX标准化的公司)建议在上行也采用OFDM术,并用一些增强技术解决PAPR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艰苦的融合,3GPP最终选择了大多数公司支持的方案,即下行OFDM,上行SC(单载波)-FDMA

上行SC-FDMA信号可以用“频域”和“时域”两种方法生成,频域生成方法又称为DFT扩展OFDMDFT-S-OFDM);时域生成方法又称为交织FDMAIFDMA)。采用哪种生成方法尚未确定,但大部分公司支持采用DFT-S-OFDM技术(如图1所示)。这种技术是在OFDMIFFT调制之前对信号进DFT扩展,这样系统发射的是时域信号,从而可以避免OFDM系统发送频域信号带来的PAPR问题。




1 DFT-S-OFDM发射机结构

3.2“宏分集”的取舍

是否采用宏分集技术,是LTE讨论中的又一个焦点。这个问题看似是物理层技术的取舍,实则影响到网络架构的选择,对LTE/SAE系统的发展方向有深选的影响。

3GPP内部在下行宏分集问题上的看法比较一致。由于存在难以解决的“同步问题”,各公司很早就明确,对单播(uniCAst)业务不采用下行宏分集。只是在提供多小区广播(broadcast)业务时,由于放松了对频谱效率的要求,可以通过采用较大的循环前缀(CP),解决小区之间的同步问题,从而使下行宏分集成为可能。

与下行相比,3GPP对上行宏分集的取舍却迟迟不决。宏分集的基础是软切换,这种CDMA系统的典型技术,在FDMA系统中却可能“弊大于利”。更重要的是,软切换需要一个“中心节点”(如UTRAN中的RNC)来进行控制,这和大多数公司推崇的网络“扁平化”、“分散化”网络结构背道而驰。经过仿真结果的比较、激烈的争论、甚至“示意性”的表决,3GPP最终决定LTE(至少在目前)不考虑宏分集技术。

3.3基本参数设计

LTE在数据传输延迟方面的要求很高(单向延迟小于5ms),这一指标要求LTE系统必须采用很小的最小交织长度(TTI)。大多数公司主要出于对FDD系统的设计,建议采用0.5ms的子帧长度1帧包含20个子帧)。但是正如3.1节中提到的,这种子帧长度和UMTS中现有的两种TDD技术的时隙长度不匹配。例如TD-SCDMA的时隙长度为0.675ms,如果LTETDD系统的子帧长度为0.5ms,则新、老的系统的时隙无法对齐,使得TD-SCDMA系统和LTETDD系统难以“临频共址”共存。因此3GPP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决议(体现在TR25.912中):基本的子帧长度为0.5ms,但在考虑和LCR-TDD(即TD-SCDMA)系统兼容时可以采用0.675ms子帧长度。

OFDMSC-FDMA(以DFT-S-OFDM为例)的子载波宽度选定为15kHz,这是一个相对适中的值,兼顾了系统效率和移动性,明显比WiMAX系统大。下行OFDMCP长度有长短两种选择,分别为4.69ms(采用O.675ms子帧时为7.29ms)和16.67ms。短CP为基本选项,长CP可用于大范围小区或多小区广播。短CP情况下一个子帧包含7个(采用0.675ms子帧时为9个)OFDM符号;长CP情况下一个子


帧包含6个(采用0.675ms子帧时为8个)OFDM符号。上行由于采用单载波技术,子帧结构和下行不同。DFT-S-OFDM的一个子帧包含6个(采用0.675ms子帧时为8个)“长块”和2个“短块”(SB如图2所示),长块主要用于传送数据,短块主要用于传送导频信号。



2 DFT-S-OFDM子帧结构

虽然为了支持实时业务,LTE的最小TTI长度仅为0.5ms,但系统可以动态的调整TTI,以在支持其他业务时避免由于不必要的IP包分割造成的额外的延迟和信令开销。

上、下行系统分别将频率资源分为若干资源单元(RU)和物理资源块(PRB),RUPRB分别是上、下行资源的最小分配单位,大小同为25个子载波,即375kHz。下行用户的数据以虚拟资源块VRB的形式发送,VRB可以采用集中localized或分散distributed方式映射到PRB上。Localized方式即占用若干相邻的PRB,这种方式下,系统可以通过频域调度获得多用户增益。Distributed式即占用若干分散的PRB,这种方式下,系统可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上行RU可以分为LocalizedRULRU)和DistributedRUDRU),LRU包含一组相邻的子载波,DRU包含一组分散的子载波。为了保持单载波信号格式,如果一个UE占用多个LRU,这些LRU必须相邻;如果占用多个DRU,所有子载波必须等间隔。

3.4参考信号(导频)设计



3.5控制信令设计

3.5.1下行控制信令设计

下行带外L1/L2控制信令包括:用于下行数据发送的调度信息;用于上行发送的调度赋予信息;对上行发送给出的ACK/NACK信息

下行调度信息用于UE对下行发送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又分为3类:资源分配信息、传输格式HARQ信令。资源分配信息包括UEID、分配的资源位置和分配时长,传输格式包括多天线信息、调制方式和负载大小。HARQ信令的内容视HARQ的类型有所不同,异步HARQ信令包括HARQ流程编号、IR(增量冗余)HARQ的冗余版本和新数据指示。同步HARQ信令包括重传序列号。在采用多天线的情


况下,资源分配信息和传输格式可能需要对多个天线分别传送。

上行调度信息用于确定UE上行发送信号格式,也包含资源分配信息和传输格式,结构与下行相似。其中传输格式的形式取决于UE是否有参与确定传输格式的能力。如果上行传输格式完全由NodeB决定,则此信令中将给出完整的传输格式;如果UE也参与上行传输格式的确定,则此信令可能只给出传输格式的上限。

ACK/NACK的格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传送控制信令的时频资源可以进行调整,UE通过RRC信令或盲检测方法获得相应的资源信息控制信令的编码可以考虑两种方式:联合编码和分别编码。联合编码即多个UE的信令合在一起进行信道编码,分别编码即各用户采用分开的独立编码的控制信道,每个信道用来通知一个用户的ID其资源分配情况。下行控制信令可采用FDMTDM两种复用方式,FDM方式的优势是可以以数据率为代价换取更好的覆盖,TDM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微睡眠(micro-sleep)。另外,下行控制信令本身可以考虑采用多天线技术(如赋形和预编码)传送,以提高传送质量。

3.5.2上行控制信令设计

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与数据相关的控制信令、信道质量指示(CQI)、ACK/NACK信息和随机接信息。其中随机接入信息又可以分为同步随机接入信息和异步随机接入信息,前一种信息还包含调度请求和资源请求。

与数据相关的控制信令包括HARQ和传输格式(只当UE有能力选择传输格式时)。

CQIACK/NACK的格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LTE上行由于采用单载波技术,控制信道的复用不如OFDM灵活。经过反复的讨论,3GPP决定只采用TDM方式复用控制信道,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保持SC-FDMA的低PAPR特性。与数据相关的信令将和UE的数据复用在一个时/频资源块中。

3.5.3调制和编码

LTE下行主要采用OPSK16QAM64QAM三种调制方式。上行主要采用位移BPSKp/2-shiftBPSK用于进一步降低DFT-S-OFDMPAPR)、OPSK8PSK16QAM。另一个正在考虑的降PAPR技术是频域滤波(spectrumshaping)。另外也已明确,“立方度量”(CubicMetric)是比PAPR更准确的衡量对功放非线性影响的指标。在信道编码方面,LTE主要考虑Turbo码,但如果能获得明显的增益,也将考虑其他编码方式,如LDPC码。为了实现更高的处理增益,还可以考虑以重复编码作为FEC(前向


纠错)码的补充。

3.6多天线技术

3.6.1下行MIMO和发射分集

LTE系统将设计可以适应宏小区、微小区、热点等各种环境的MIMO技术。基本MIMO模型是下2×2、上行1×2个天线,但同时也正在考虑更多天线配置(最多4×4)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具体的MIMO技术尚未确定,目前正在考虑的方法包括空分复用(SDM)、空分多址(SDMA)、预编码(Pre-coding)、秩自适应(Rankadaptation)、智能天线、以及开环发射分集(主要用于控制信令的传输,包括空时块码(STBC)和循环位移分集(CSD))等。

根据TR25.814的定义,如果所有SDM数据流都用于一个UE,则称为单用户(SU-MIMO,如果将多个SDM数据流用于多个UE,则称为多用户(MU-MIMO

下行MIMO将以闭环SDM为基础,SDM可以分为多码字SDM和单码字SDM(单码字可以看作多码字的特例)。在多码字SDM中,多个码流可以独立编码,并采用独立的CRC,码流数量最大可达4对每个码流,可以采用独立的链路自适应技术(例如通过PARC技术实现)。

下行LTEMIMO还可能支持MU-MIMO(或称为空分多址SDMA),出于UE对复杂度的考虑,目前主要考虑采用预编码技术,而不是干扰消除技术来实现MU-MIMOSU-MIMO模式和MU-MIMO模式之间的切换,由NodeB控制(半静态或动态)。

作为一种将天线域MIMO信号处理转化为束(beam)域信号处理的方法,预编码技术可以在UE实现相对简单的线性接收机。3GPP已经确定,线性预编码技术将被LTE标准支持。但采用归一化Unitary)还是非归一化(Non-unitary),采用码本(Codebook)反馈还是非码本(Non-codebook反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码本的大小、具体的预编码方法、反馈信息设计和是否对信令采用预编码技术等问题(此问题主要涉及智能天线的使用),都正在研究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LTE研究工作中,智能天线技术被看作预编码技术的一种特例。

同时正在被考虑的问题还有是否采用秩自适应(Rankadaptation)及天线组选择技术。还将采用开环发射分集作为闭环SDM技术的有效补充,目前的工作假设是循环位移分集(CSD)。

用于广播多播(MBMS)的MIMO技术和用于单播的MIMO技术将有很大的不同。MBMS系统将无法实现信息的上行反馈,因此只能支持开环MIMO,包括开环发射分集、开环空间复用或两者的合并。

如果单频网(SFNMBMS系统中的小区的数量足够多,系统本身已具有足够的频率分集,因此


再采用发射空间分集带来的增益就可能很小。但由于在SFN系统中,MBMS系统很可能是带宽受限的,因此空间复用比较有吸引力。而且由于接收信号来自于多个小区,有助于空间复用的解相关处理。

对于用于MBMS的多码字空间复用系统,由于缺少上行反馈,针对码字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无法实现。但可以特意在不同天线采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或不同的发射功率(半静态的),以实现在UE的有效的干扰消除(不同天线间的调制编码方式及功率的差异有利于串行干扰消除获得更佳的性能)。

3.6.2上行MIMO和发射分集

上行MIMO的基本配置是2ˊ2天线,正在考虑发射分集(包括CSD和空时/频块码)、SDM预编码等技术。同时,LTE也正在考虑采用更多天线的可能性。考虑到某些双天线UE可能只有一套射频发射系统,LTE也正在考虑天线选择技术。

上行MIMO还将采用一种特殊的MU-MIMOSDMA)技术,即上行的MU-MIMO(也即已被WiMAX采用的虚拟MIMO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动态的将两个单天线发送的UE配成一对(Pairing),进行虚拟的MIMO发送,这样2MIMO信道具有较好正交性的UE可以共享相同的时/频资源,从而提高上行系统的容量。这项技术对标准化的影响,主要是需要UE发送相互正交的参考符号,以支持MIMO信道估计。

3.7调度

调度就是动态的将最适合的时/频资源分配给某个用户,系统根据信道质量信息CQI)的反馈、有待调度的数据量、UE能力等决定资源的分配,并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用户。调度和链路自适应、HARQ紧密联系,都是根据下述信息来调整的:

——QoS参数和测量;

——NodeB有待调度的负载量;

——等待重传的数据;

——UECQI反馈;

——UE能力;

——UE睡眠周期和测量间隙/长度;


——系统参数,如带宽和干扰水平。

LTE的调度可以灵活的在localizeddistributed方式之间切换,并将考虑减小开销的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对话音业务一次性调度相对固定的资源(即persistentscheduling)。

上行调度与下行相似,但上行除了可以采用调度来分配无线资源外,还将支持基于竞争Contention)的资源分配方式。

调度操作的基础是CQI反馈(当然CQI信息还可以用于AMC、干扰管理和功率控制等)。CQI反馈的频域密度应该是最小资源块的整数倍,CQI的反馈周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LTE未确定具体的CQI反馈方法,但反馈开销的大小将作为选择CQI反馈方法的重要依据。

3.8链路自适应

3.8.1下行链路自适应

链路自适应的核心技术是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LTEAMC技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对一个用户的不同频率资源采用不同的AMCRB-specificAMC)。理论上说,由于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比在所有频率资源上采用相同的AMC配置(RB-commonAMC)取得更佳的性能。但大部分公司在仿真中发现这种方法带来的增益并不明显,反而会带来额外的信令开销,因此最终决定采RB-commonAMC。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用户的一个数据流,在一个TTI内,一个层2PDU只采用一种调制编码组合(但在MIMO的不同流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的AMC组合)。

3.8.2上行链路自适应

上行链路自适应比下行包含更多的内容,除了AMC外,还包括传输带宽的自适应调整和发射功率的自适应调整。UE发射带宽的调整主要基于平均信道条件(如路损和阴影)、UE能力和要求的数据率。该调整是否也基于块衰落和频域调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9HARQ

LTE基本将采用增量冗余(IncrementalRedundancyHARQ。另外,各公司还就是否采用异步HARQ或自适应HARQ展开了讨论。基本的HARQ,每次重传的时刻和所采用的发射参数(调制编码方式及资源分配等)都是预先定义好的。而异步HARQ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发起重传。自适应HARQ即每次重传的发射参数可以动态调整。因此异步HARQ和自适应HARQ与基本的HARQ相比可以取得一定增益,但需要额外的信令开销。

例如对于自适应HARQ,每次重传可以自适应的改变AMC配置和资源块分配,但需要通过信令


传送各次重传的参数配置。而对于基本HARQ,重传采用固定的、预定义的AMC配置和资源块分配,因此只需要在首次传送时发送参数配置。

3.10功率控制

由于不存在CDMA系统中的“用户间干扰”,LTE系统可以在每个子频带内分别进行“慢功控”。但在上行,如果对小区边缘用户进行完全的功控,可能导致小区间干扰问题。因此目前正在考虑对边缘用户只“部分的”的补偿路损和阴影衰落,从而避免产生较强的小区干扰。这样可以获得的更大的系统容量。当功控考虑对其他小区干扰时,小区边缘UE的“目标SINR”需要定得比小区中心UE的“目标SINR”小,当然同时要考虑UE之间的公平性问题。

3.11小区搜索

LTE系统的小区搜索需要支持1.25-20MHz带宽的操作。可用于小区搜索的信道包括同步信道SCH)、广播信道(BCH),SCH用来取得下行系统时钟和频率同步,而BCH则用来取得小区的特定信息。另外,参考信号也可能被用于一部分小区搜索过程。

总的来说,UE在小区搜索过程中需要获得的信息包括:符号时钟和频率信息、小区带宽、小ID、帧时钟信息、小区多天线配置、BCH带宽以及SCHBCH所在的子帧的CP长度。

小区ID可以通过直接检测或ID组检测获得,直接检测即通过SCH直接映射到小区ID,而ID组检测即通过SCH确定ID组,然后再通过参考符号和BCH确定具体的小区IDBCH带宽则可以由小区带宽直接映射,或由UE通过盲检测获得(CP长度也可以通过盲检测获得)。

3.11.1时频域结构

SCHBCH的时域结构还未最终确定。首先,一个无线帧可能传输一次SCHBCH,也可能传输多次。SCHBCH数量也不一定一样,每个SCH后面不一定都跟着一个BCHSCH的间隔和在子帧的位置应该固定,BCH位于SCH后的固定相对位置(如果该SCH后面有一个BCH的话)。对TDD系统,一个无线帧包含多个SCH/BCH可能对帧结构造成额外的影响。对基于LCR-TDD帧结构的TDDLTE系统,小区搜索和LCR-TDD相似,即SCH通过DwPTS传送,BCH通过TSO传送。

在频域结构方面,SCH被置于小区系统带宽的中心,带宽初步定为(至少对初始接入)1.25MHzBCH也在系统带宽的中心发送,基本带宽也为1.25MHz。对于带宽超过5MHz的系统,除了1.25MHz外,BCH也有可能采用更大的带宽。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SCH通知UEBCH将要采用的传输带宽。无论采用何种带宽,UE必须能够只依赖系统带宽的中央部分获得小区ID,以实现很快的小区搜索。


为了提高SCHBCH的可靠性,正在考虑对这两种信道采用发射分集技术。

3.11.2分级和不分级SCH

SCH信号的结构方面,有两种选择:分级(Hierarchical)的SCH和不分级

Non-hierarchical)的SCH。对于分级的SCH,系统发送23SCH信号,第1SCH信号只用于获得时间和频率同步,该信号对各小区是相同的,或只有少数几种选择。第2SCH信号是对各小区不同的,携带小区ID或小区组ID。如果第2SCH信号只携带小区组ID,则可用小区的公共参考符号获得具体的小区ID如果没有第2SCH信号,则可以直接通过小区的公共参考信号获得完整的小区ID。对于不分等级的SCH信号,SCH信号对各小区是不同的(可能占用不同子载波),直接携带小区ID或小区组ID

选择分级还是非分级小区搜索,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在小区间干扰和频率偏差环境下的搜索时间;

——开销(即所消耗的额外发送功率和时频资源);

——UE复杂度。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低SNR范围(SNROdB),分级搜索可实现比非分级搜索更短的搜索时间;而在高SNR范围,非分级搜索较分级搜索性能的搜索时间更短。

3.11.3下行时钟同步

同步过程可以分为时钟同步和帧同步两个步骤。

SCH时钟同步可以采用基于互相关的时钟检测方法或基于自相关的时钟检测方法。基于互相关的检测用于分级搜索,这种方法通过检测接收信号和SCH副本(各小区相同的SCH或一组时域上不同SCH)之间的相关性来获得时钟。基于自相关的检测可用于分级或不分级搜索,这种方法是在一个OFDM符号周期内发送多个对称的SCH波形,然后通过检验这些SCH波形之间的自相关性来获得时钟。对分级搜索可以混合采用上述两种检测方法。

如果SCH在一个无线帧内多次发送,SCH时钟同步无法直接给出无线帧的时域位置,这时就需要进行额外的无线帧同步检测。无线帧可通过SCHBCH或参考信号实现。基于SCH的检测可用于分级或不分级搜索,这种方法是通过在频域检测小区特定的SCH序列取得帧同步。在分级SCH情况下,可以将第1SCH看作参考信号,然后通过对第2SCH进行相关检测完成上述过程。基于BCH的检测也可用于分级或不分级搜索,这种方法是通过对BCH进行解码来取得帧同步。基于参考信号的检测


主要用于分级搜索,也就是通过对调制过的参考信号进行检测来取得同步。采用这种方法时,参考信号波形的重复周期需要和无线帧周期10ms相等。

3.11.4小区ID检测

目前的基本假设是设置512个小区ID(和WCDMA一样),最终的数量需进一步研究。可用于小区ID检测的物理信道包括SCH和参考信号。首先,可以用SCH直接指示小区ID,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级和非分级SCH如果用小区特定序列或/和小区特定跳频图案对参考信号进行调制,就可以通过检测接收到的参考符号和参考符号副本之间的互相关性来判定小区ID,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级和非分级SCH

小区ID分组有助于减少相关检测的次数,但是否需要将小区ID进行分组,目前尚未确定。分组的方法很可能和WCDMA相似,对基于参考信号的小区ID检测,可以首先通过SCH序列指示小区ID组,下一步,UE就只需要对该小区ID组内的小区ID进行搜索(基于参考符号或SCH),从而减少相关检测的次数。如果第2SCH信号只携带小区组ID则可用小区的公共参考信号获得具体的小区ID;如果没有第2SCH信号,则可以直接通过小区的公共参考符号获得完全的小区ID

3.12上行随机接入

上行随机接入分为非同步随机接入和同步随机接入。

3.12.1非同步随机接入

非同步随机接入是在UE还未获得上行时间同步或丧失同步时,用于NodeB估计、调整UE行发射时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同时用于UENodeB请求资源分配。

随机接入信道(RACH)的时/频结构尚未最终确定。RACH可能占用某个单独的时频资源(即FDM/TDM)或和其他信道共享资源(即CDM),RACH使用的资源可在RRM的控制下调整。由于目前的LTE系统对调度的设计无法保证在非同步情况下没有小区内干扰,因此RACH本身需要有抗干扰能力。也就是说,RACH信号的时长需要比子帧的整数倍短,以留出一些保护时间,避免由于时钟失步造成的干扰,RACH信号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小区大小进行调整。

对于基于LCR-TDD整结构的TDDLTE系统,与LCR-TDDUTRA系统相似,将通过UpPCH信道进行上行接入。RACH信号的长度短于0.8ms(即UpPTS+TS1的长度),对大尺寸的小区,可考虑采用更长RACH信号。

上行接入信道基本带宽为1.25MHz,但也可能采用更宽的带宽或多个1.25MHz信道。


随机接入信号主要由前导Preamble构成。Preamble用于上行时钟对齐和UE识别符的检测。Preamble中也可能包含4-8比特的信息,可额外携带的简短的信令。

目前LTE正在考虑2种非同步随机接入方法。第1种接入过程为:UE一次性发送用于同步和资源请求的PreambleNodeB也一次性反馈时钟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第2种接入过程为:UE先发送用于同步的PreambleNodeB反馈时钟信息和可供UE发送资源请求信息的资源。而后UE再使用NodeB分配的资源在共享信道或随机接入信道(对基于LCR-TDDTDDLTE系统)发送资源请求,然后NodeB再反馈数据发送资源分配。

RACH的发送将采用开环功率控制技术,也就是说,系统会根据需要调整每次RACH信号的发射功率。FDD系统的开环功控将采用可变步长的功率渐增(Powerramping)方法,而TDD系统的开环功控可以针对每次RACH发送独立的调整发射功率。

3.12.2同步随机接入

同步随机接入用于在UE已经取得并保持着和NodeB的同步时进行随机接入。同步随机接入的目的主要是请求资源分配。

上行接入的最小带宽等于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即375kHz),但也可能采用更宽的带宽或多1.25MHz信道。RACH信号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小区大小进行调整(静态、半静态或动态),以在开销、延迟和覆盖之间取得最佳的折衷。

同步上行接入的过程和非同步上行接入相似,只是省去了同步的过程。

RACH信号序列的设计(如基于CAZAC序列)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保证高的检测几率;

●RACH信号的数量需要满足高负载小区的需要,保证低的碰撞几率;

●保证精确的时钟检测(即要有优良的相关特性和足够的带宽);

●保持低PAPR/CM特性。

3.13 MBMS

LTE的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系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实现:多小区发送和单小区发送。对于单小区发送,MBMS业务信道(MTCH)映射到下行共享信道(DL-SCH)。对于多小区发送,MTCH


可能映射到另一个单独的传输信道。

多小区发送MBMS系统的核心是基于单频网(SFN)的下行宏分集软合并,为了实现软合并,小区间要取得同步(同步精度远小于CP),以使UE能合并多小区的信号。

用于多小区发送MBMS的参考符号在小区间需要保持一致。如果某个子帧专门用来传送MBMS信号,参考信号可以相对单播模式做适当精简。另外,为了简化操作,用于MTCH的控制信道的发送频率也可能小于DL-SCH控制信道的发送频率。对于多小区MBMS,目前的假设是采用各小区共同的参考信号。但对单小区MBMS,可能要考虑对各小区采用不同的参考信号。

MBMS数据应在短时长内以高瞬时数据率集中发送,以降低每个频道的占空比(Dutycircle),从而实现低能耗。

MBMS系统可以部署在单独的载波,也可以和单播LTE系统共享一个载波。

如果组播系统和单播系统共享一个载波,两种信号的复用方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正在考虑TDM(组播数据和单播数据占用不同子帧)和FDM(组播数据和单播数据复用在一个子帧内)复用方式。当系统带宽小于或等于UE带宽能力时,需要考虑是否采用TDM方式,以降低对UE的射频要求。当系统带宽大于UE带宽能力时,需要采用FDM方式。

多个MBMS数据流之间的复用主要采用TDM方式,以尽可能减小MBMS接收时间。控制信息设计需要支持上述两种复用。

无论系统采用哪种复用方式,MBMS数据都需要和下行L1/L2信令(包括用于单播的信令)复用在一起,单播信号的参考信号和控制信息结构不应因此受到影响。

如果MBMS采用单独载波发送,不同业务(频道)之间只采用TDM复用,而且目前假设只采用CP,而且只集中于5MHz10MHz两种带宽。但MBMS物理层调制编码方式将和单播基本一致。

3.14同步

除了考虑基本的UENodeB之间的同步外,基于OFDM/FDMALTE系统还需要考虑另外两种同步操作。一是上行同步(又称时间控制),即为了保证上行多用户之间的正交性,要求各用户的信号同时到达NodeB,误差在CP以内。因此需要根据用户距NodeB的位置远近调整它们的发射时间。

另一个问题是NodeB之间的同步。与异步的WCDMA系统不同,保持NodeB之间的正交性可以使基于OFDM/FDMALTE系统获得更好的性能(例如对于MBMS系统)3GPP系统传统上不像3GPP2系统那样依靠外部时钟(如GPS)取得同步,因此除了考虑采用外部时钟提供系统同步外,还需要考


虑采取别的方法。目前正在考虑的方法是:NodeB借助小区内各UE报告和相邻NodeB作同步校准,以此类推,使全系统逐步和参考基站取得同步。

3.15小区间干扰抑制

LTE提高小区边缘数据率的目标将通过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实现。目前正在考虑的方案包括干扰随机化、干扰协调、干扰消除和慢功控等。

SI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干扰协调方法,即在小区中心采用频率复用1而在小区边缘采用小于1的频率复用,从而避免强干扰;因此又称为部分频率复用(FFR)或软频率复用(SFR)。目前首先考虑采用静态的FFR方法,这种方法不要求小区之间的信令交互。进而可以考虑半静态的FFR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高效的利用频率资源,但是依赖于一定数量的小区间信令交互。半静态FFR对小区间信令的需求很可能关系到接入网架构中是否需要RRM服务器。

干扰协调的缺点是可用于小区边缘的频率资源有限,限制了小区边缘的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干扰消除即在接收机采用多用户检测消除相邻小区的干扰,目前主要考虑基于UE多天线接收的干扰抵制合并(IRC)技术。

在难以使用干扰消除和干扰协调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干扰随机化技术。这种方法是将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为白噪声,因此又称为干扰白化。目前主要考虑采用小区加扰来实现干扰随机化。这种方法可以取得最基本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效果。

3.16切换

LTE在上行和下行都没有采用宏分集合并技术。也就是说,LTE将不采用软切换,而将采用快速小区选择(即快速硬切换)方法。

除了系统内的切换,LTE也正在考虑不同频率之间和不同系统(如其他3GPP系统、WLAN系统等)的切换。

四、物理层评估结果

20065月初的RAN1#45会议上,RAN1各公司提交了LTE物理层的仿真评估结果。结果表明,目前的LTE层基本概念可以满足或接近TR25.912中的系统需求。

4.1峰值速率

LTE系统的峰值速率如表1和表2所示。基本开销包括CP、保护时间、保护子载波和参考符


号,全开销包括全部的系统和L1/L2开销,开销占系统资源的29%

1 LTE系统峰值速率仿真评估结果(基本帧结构)



2 LTE系统峰值速率仿真评估结果(与LCR-TDD的帧结构)



从评估结果看,LTE系统峰值速率在下行明显超出了要求的目标性能,在上行很接近要求的目标性能。

4.2吞吐量和频谱效率

LTE系统的吞吐量如表3所示,频谱效率如表4所示。

3 LTE系统用户吞吐量仿真评估结果



4 LTE系统频谱效率仿真评估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LTE系统在上行已经完全可以达到TR25.913的需求,即小区和用户吞吐量提高超过3倍。但下行评估结果并没有完全达到需求,例如:同时取得3-4倍扇区/平均用户吞吐量提高和2-3倍的小区边缘用户吞吐量提高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某些公司提供的结果,可以通过采用较长的TTI、较小的控制开销和增强型技术实现上述指标。

4.3用户面延迟

LTE系统的用户面延迟性能如表5所示。HARQ重传情况下的评估是假设基于无负载的系统,因此忽略了调度和包长度对延迟的影响。HARQ重传情况下的评估是假设30%的重传几率,考虑5重传的无负载传输。另外,ROHC、加密和RLC/MAC处理的总延迟约为O.5ms。评估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从AGW(接入网关)到E-NodeB的延迟的情况下,用户面延迟4ms以下,满足TR25.913在这方面的需求。

5 LTE系统用户面延迟仿真评估结果



4.4覆盖

上述的评估主要针对小区间距1732m以下的情况,但某些仿真也考虑了最大小区间距7500m和小区半径5000m的情况。这些仿真证明,大尺寸小区情况下能取得的性能和基本小区尺寸下的性能处于同一数量级或略低于基本小区尺寸下的性能。

另外,LTE工作也考虑了在极大小区覆盖下的性能。限制小区尺寸的一个因素是随机接入过程,目前的随机接入过程已经考虑了采用可调的RACH信号长度来支持很大的小区尺寸。在TDD模式下,关键的问题是在发射机端的时钟提前(Timingadvance)问题,以实现在接收机端的同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上下行切换点插入可变数量的空闲符号(Idlesymbol)实现,但上述方法在上下行频繁切换时会造成很大的效率损失。但可以预计,在超大小区情况下,可能不需要过于频繁的上下行切换,因此LTETDD也应具备支持超大小区尺寸的能力。


4.5移动性

LTE系统在移动性方面的需求是:对15km/h低移动性优化系统,在120km/h的中速移动实现较高的性能,支持350km/h500km/h的高速移动。根据目前LTE研究,由于采用了0.5ms的子帧长度、灵活的资源分配方式(调度和分散分配)、基于数据包前转的NodeB之间切换和非压缩模式,LTE系统可以满足高速移动的需求。

在切换方面,目前LTE系统可以在典型的场景下实现30ms的用户面中断间隙(上行和下行)由于采用了数据包前转,可以避免切换中的丢包。

4.6网络同步

目前对FDDE-UTRAN设计(如小区搜索)基于异步网络,但某些小区间干扰抑制的方法可能依赖于网络同步。另外,在提供多小区MBMS业务时,网络同步有明显的性能增益。在采用独立的MBMS载波时,可能只需要少数的基站保持同步,取得系统同步相对比较容易。

TDD模式下,网络也需要取得同步,但同步精度没有对多小区MBMS的要求那么高。小区内的上行同步的性能依赖于物理层参数(主要是CP长度)的设置。E-UTRAN的切换是硬切换,目前未看到会有额外的同步需求。但频率同步有助于防止时钟漂移,这种同步可能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可以依赖NodeB本身的频率稳定性。

4.7 MBMS

LTE MBMS的需求是达到频谱效率1bps/Hz。目前的LTEMBMS系统设计能在500-1000m的站间距情况下可实现1.1bps/Hz频谱效率,在站间距1732m站间距情况下可实现0.5bps/Hz频谱效率。由此看来,目前的设计在较小的小区情况下大致能够满足需求,但在较大小区半径下尚不能达到需求。

4.8复杂度

在复杂度方面,SI只进行了概括的分析。目前的结论是,LTE物理设计不会带来不可接受的复杂度问题。由于LTE系统比R6系统的峰值速率高得多,因此物理层复杂度也会相应增加。更大的系统带宽和MIMO技术的引入将增大信道的解码复杂度和HARQ处理所需的缓存大小。

OFDM/SC-FDMA系统有利于以较低的复杂度实现更宽的宽带传输。采用单频网实现的MBMS系统更是可以在不增加UE接收机复杂度的基础上获得显著的性能增益。

另外,LTE对可变带宽(1.25-20MHz)的支持和对FDDTDD两种双工方式的同时支持,也会影响系统的复杂度。但通过采用适当的信道结构和保持FDD/TDD的高度相似性,可以将额外复杂度降


到较低的水平。

为了控制复杂度,LTEUE的最小发送/接收带宽为10MHz这可能会使10MHz终端工作20MHz系统中时,给测量带来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最后,LTE标准将尽可能避免保留多个选项,以简化系统的实现和测量。

五、下一步的工作

20065月底召开的RAN#32次会议上,确定了今后LTE标准化的工作计划。按照原计划LTESI将在20066月结束,同时创建WI大部分设备商和少数运营商认为SI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可以过渡到WI了。但数家运营商认为SI尚有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达到第2阶段Stage2的成熟度,下行吞吐量的评估也未完全满足需求,因此建议推迟结束SI

最后经过妥协,达成决议,关闭SI的日期推迟至RAN#33次会议(9月),对某些特定方向继研究。通过RAN研究报告TR25.912,但不冻结。通过并冻结RAN1RAN2研究报告TR25.814TR25.813。开始LTE WI,通过高层面的LTE WI描述(WID),发往各工作组审议和修改,并提交到

RAN#33会议正式通过。开始stage 2工作,进一步讨论各工作研究报告stage 3规范结构。

20069月前SI须解决的遗留问题包括:继续考察提高下行性能至高端指标(例如,规定须实现3-4倍增益,则应按照4倍要求)的技术;进行VoIP的进一步仿真;进行细致的复杂度分析;进一步完善QoS控制;包含对IMS的支持;进一步完善MBMS概念等。

新建立的LTEWI将包含如下相关的WI

6 LTEWI的相关WI




(尹阜琪编辑)

友情链接 | CWW调查 | CWW数据 | CWW咨询 | 投诉中心 | 理事会 | 联系我们 | 广告

| 投稿

通信世界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 ICP030233

Copyright ©2002-2006 By cww.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356e5b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