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欢迎阅读!
![下册,人教,语文,年级](/static/wddqxz/img/rand/big_41.jpg)
29、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组课文是围绕 “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专题而选编的。《乞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诗中描写了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表达了古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浅显易懂的古诗通过读能明白大意。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但是要帮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不容易。因为这首七言诗中既包含了民间传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民风民俗,弄清楚这些才能体会到这首诗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古诗的表达凝练简洁但意味无穷,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爱听故事的好奇心,创设情境,引导其发挥想象,走进文本,领悟诗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读中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风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都听过哪些传说故事?(学生交流) 2.讲述故事《牛郎织女》,激发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想法。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和这个美丽的故事有关。 (设计意图:这首诗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理解诗题,学习生字:
1.板书课题:乞巧。
2.指导学生识字“乞”要注意什么?师示范写“乞巧”。
3.了解什么是“乞巧”。出示资料袋,学生读,交流所得。 4.过渡:人们是怎么过这个七夕节的呢?大家读读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检查:个别读,齐读。 2.提出诗中不懂的地方。(宵、霄的意思和区别) 3.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诗意。 4.齐读,要读出诗的味道。 四、再读古诗,体会诗意。 1.体会一:美好的传说
(1)人们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拓展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句,古诗《》 (3)带着美好的祝愿感情朗读前两句。 2.体会二:美好的向往
(1)天上的相会是美好的传说,人间呢?你看到了什么?
(2)乞巧最著名的活动就是在月下穿线,想象说话:女孩子们一边穿红丝线,一边默默的乞求着:有的。。。。。有的。。。。。。有的。。。。。。
(3)出示民间《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4)总结:无论是谁,无论乞什么,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理解“几万条”是虚指,言其多。 (6)感情朗读后两句。 3.配乐朗读。
五、背诵全诗, 品味拓展。
1.同学们的朗诵打动了天上的织女,她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想乞求些什么? 2.背诵全诗。
3.拓展和节日有关的古诗,学生背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出示《元日》,生读。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搜集和节日有关的古诗,如《寒食》 2.背诵默写《乞巧》。
3.搜集神话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乞巧 林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c8f53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