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财政学案例》,欢迎阅读!
案例1
新加坡不仅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政府也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地干预,这使新加坡有自身独特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政府拥有重要的经济资源。
新加坡政府拥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和管理。在新加坡,全国土地的75%归政府所有,其余25%的土地政府仍有权力随时征用,而且征用价格比市场价格低30%。政府又是人力的最大雇主,全国就业人口的20%是政府雇员。政府还是最大的资本占有者,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公共机构收入和中央公积金等渠道,控制了国民收入的较大部分,特别是国内建设资金的主要部分
2.政府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一是投资于企业,二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 (1)投资于某些企业。其目的在于:第一,填补民间资本的投资空白,促使经济全面发展。在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方向首先是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或者由于利润较少,民间资本不愿投资的部门,或者由于投资批量的起点高,民间资本无力投资的部门。政府通过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创造条件。第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重点之一。政府通过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并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心理保证,对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领导作用,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第三,为了打破垄断、保护自由竞争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而投资于企业。外国资本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作用,跨国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新加坡本地的私人企业很难与之竞争和抗衡,在某些经济领域有可能形成外国资本的垄断。为此,新加坡政府在某些有可能形成外国资本垄断的重要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发展国家资本,造就出能够与外国资本相匹敌的国营企业,以保护自由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维护国家主权。 新加坡政府向企业投资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是通过政府的控股公司淡马锚控股公司、胜利控股公司和国家发展部控股公司向企业投资取得企业的股份,间接投资是通过政府参与部分投资的新加坡开发银行或国际贸易公司取得企业的股份。目前政府投资参与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贸易旅游等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其中国家资本在金融业发展最为迅速。 (2)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其目的在于:第一,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国资本的投资。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就意识到,要尽快实现新加坡的工业化,本地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都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吸引外国投资者前来开办企业,为此必须改善投资环境。于是,新加坡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特别是那些投资需要量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慢的基础设施,包括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设施,水电、电仪设施,工业区所需的各种设施等等。新加坡政府还将大量资金投入于医疗卫生保健、教育和建造公用住宅等方面,极力推动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些都使新加坡对外资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第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进行,形成良性的相互推动,避免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社会停滞不前的不良状况。
3.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与法令规范和调控社会经济生活
首先,新加坡政府通过调整和替换经济发展战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新加坡实行自治以来,已实行过诸如“发展劳动密集型替代进口工业的战略”、“发展出口工业为主的经济战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战略”、“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际服务业
的战略”等等,在政府有力的调控下,这些战略基本上都得以实现。其次,政府制定财政金融政策、外资政策、工资政策等调控经济活动,实现政府的意图。最后,新加坡的财政支出按照用途分为两部分,即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支出,经常性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安全、文化教育,公务员薪金等国家活动的日常支出,发展支出主要用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从1966年到1990年、新加坡发展支出从1.8亿新元增加到46.17亿新元,增长了25.65倍,同期经常性支出从4.4亿新元增加到95.19亿新元,增加了21.63倍。发展支出的更快增长,反映出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资料:《外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是主编 靳晓黎 简要分析:在新加坡,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控几乎涉及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即使是对某些自由度较高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也以其特定的方式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例如,新加坡实行自由价格制度,但决不可就此认为政府对价格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恰恰相反,新加坡政府虽然不直接干预价格的形成,却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利率的调整和消费基金的支出等积极地影响价格总水平,使之保持稳定的状态。这使新加坡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中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国家,而且跻身于世界范围内物价稳定国家的前列。 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政府投资对企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为新加坡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领导作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在防止外国资本垄断,发展国家资本,保护自由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进行,形成良性的相互推动,又避免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社会停滞不前的不良状况。 可以说,新加坡政府投资不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需要说明的是,新加坡财政支出的政策重心并不是�6�7—成不变的,总体上说,在新加坡独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财政支出的重点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新加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渐 3 转向教育和科技事业。
试分析我国的财政规模,谈谈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案例2
义务教育中政府应担当的职责
自古上学须缴费,这个被中国农民祖祖辈辈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在2007年春天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自此,一项中国教育史上惠及人口最多的改革自西而东在神州大地迅速推进。2007年春季新学期,继我国西部和中部试点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之后,中东部地区农村学童也开始享受这一政策,至此,沿袭千年的历史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农村孩子上学不交费。
改革始于2006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布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旨在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一个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新型经费保障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家庭贫困的孩子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贫困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同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思考:1两免一补分别体现的是政府对教育产品的哪种提供方式?目的何在
2政府是否应当承担教育义务的职责。
案例3 我国财政支出11%用于社会保障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 (记者 刘铮)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近日表示,国家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5.52%提高到2006年的11.05%。
王军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介绍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不含卫生经费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城乡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支出),从1998年的59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362亿元,年均增长28.3%,增幅明显高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王军透露,全国财政对“两个确保”、低保和就业的补助支出2006年达1475亿元,是1998年的11.3倍;卫生经费从1998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320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最快、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几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从2003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4亿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从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2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支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分析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否合理,并思考我国财政支出逐年在转移性支出上加大投入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681773b5a8102d276a22f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