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课标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新课标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描述:
片断一: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重温旧知
师:幻灯演示:小棒一根一根的出现,10根被丝带捆成一捆。) 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1:一根一根的数,数到十根捆起来。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谁还发现了,再来说说? 生2:一根一根的数,10根捆起来,一捆一捆的数,数到100根又捆起来了。 师:一捆一捆的数,就是几根几根的数?大家发现了吗?你们真会观察!谁能完整地说说10个一是多少?
小结:这是我们原来学习的知识,大家掌握得真好!
分析: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和幻灯演示,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重温旧知-20以内数的数数的方法:10个一是十。了解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渗透数数方法,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片断二:亲自经历、自主构建的知识才是美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小组的小棒。
师:大家都有小棒,试试你的眼力,估一估自己小组的小棒有多少根? 生:我们小组大约100根。 生:大约90根。 …… 师:(大部分同学估计的在100根左右。)板书:100
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呢?(生:数一数)小组合作快来数数看吧。 师:你们小组有多少个小棒? 生:我们小组有92根。 生:我们小组有112根。 ……
师:哦,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投影展示,大家一起数。)10.20.21.22 … 到底多少根?你们会数了吗?
师:大家真不简单,会数100以内的数了! ……
4.感知100
师:100是多少个十了?十个十怎么办? 生:捆起来! 师:为什么?
群生:老师,这样大家很容易看出来是100。
师:刚才我们把几个十放在黄色的盒子里,几个一放在蓝色的盒子里,(师出示红色盒子)该放哪?
生:放前面。
师:哪是前面?
生:放在黄盒子的左边! 师:是这样吗?(对!) 师:好,就照大家说的放。
师:这是100根小棒,比划一下,多大一捆啊?(生动手体验)给其他的小朋友比比看。
师:100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10个一十是一百。
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过程中,运用20以内数数的方法,学生自主构建起满十打捆、满10个十再打捆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数是数出来的,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发展。体会到10个一十是一百,从而在兴趣盎然之中轻松地突破了知识难点:能准确地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
片断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 联系生活,感知100以内的数。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100以内的数。(图片演示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 (1)看书:小明是个“小书迷”,3天时间就可以看完一本书,看一看今年她已经看了多少本书了?(生读:245本。)
(2)动物园是个好玩的地方,动物的种类可多了,自己读读这句话。 (3)小朋友们,每天老师都要求大家背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有多少个字。这个数你会写吗?(生写在练习纸上,一位同学板演,反馈。)
师:这节课你们上的很好,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每排大约可以座12人,你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位老师呀?
生1:大约60人。 生2:大约40人。 生3:30多人。 ......
师:小朋友,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到100以内的数,今后大家只要多留意,就会发现身边会有很多数学知识。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上的这么好,我为你们感到自豪!
案例反思:
借助上述一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断,再结合自己使用新课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师搞新课标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一年级教材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例如上述的片断一,设计时,我大胆对复习旧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教学,用教师无声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主动获取有意义的数学知识,既避免了传统单调的复习旧知教学形式,又能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旧知,数学思想得到培养。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又如上述的片断二: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创设数数的情境“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3c826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