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3《登高》教案》,欢迎阅读!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唐代杜甫的诗:《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登高》。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一、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爷爷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他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①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过着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此其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以《望岳》为代表。 ②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杜甫一直在长安,穷困潦倒。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忧国忧民)
③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石壕吏》(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④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因晚年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竟至贫病交加,于旅途中凄然辞世。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55岁时的秋天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
《登高》
学生活动 找同学背诵一下 《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这一甚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 2.诵读 3.赏析
我们通过读这首诗,可以知道作者是在什么季节,什么节日登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民间习俗: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插茱萸、喝菊花酒。
①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猿鸣三声泪沾裳。” 鸟飞回: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②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而天地是永恒的。杜甫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
《登高》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ebad1de80eb6294dd886c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