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给亡妇资料大》,欢迎阅读!
给亡妇资料大
朱自清精选集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他一生著述颇多,尤以散文著称。其中《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脍炙人口,被一一代代的中学生奉为经典,影响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但作为朱自清的另一代表作一一《给亡妇》,知者寥寥,拜读此文,不禁被其人格魅力的另一面一一珍视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真情所打动,使笔者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中体味其内心世界。
【鉴赏】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实,笔者认为,他更是一个有情有意有责任心的好男人。尤其是,笔者通过读了他的这篇鲜为人知的《给亡妇》,感受颇深,故给予这一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文辞清丽,亲和力强,而且善用白话文。在这篇《给亡妇》中,这些特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给亡妇》是朱自清悼念亡妻武钟谦的祭文,朱自清与武钟谦婚后12载,夫妻恩爱,感情相融。全文叙述了亡妻的无私的母爱和妻情,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下面笔者从文章体裁、结构和内容上对朱自清这篇《给亡妇》进行赏析,并且论证“副标题”中我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
首先,从文章体裁上看:《给亡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也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抒情性散文,作者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其次,从文章结构上看:作品的铺排也是平实和朴素的,两者风格是相一致的。全文共分五段:一是向亡妇概述几个儿女的情况。俗话说:知妻莫如夫。因为作者知道亡妇心里第一惦念是儿女,因此一开始便以此告慰亡妇在天之灵;二是详细回叙亡妇十二年中如何把生命耗尽在儿女身上的情形,以及写她的母爱;三是写她为丈夫历经千辛万苦,以及写她的情爱;四是则写她如何因劳成疾终于死去的情由;五是总叙了她对丈夫和儿女的深厚的情。
从整个结构来看,作者是将情节极为自然地伸展着,但伴随著作者的倾诉,作品中形成的感情层次,也是一层紧扣一层,一层重压一层,作者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越来沉重,终于不可抑止地对着亡妻的新坟,发之内心的呼告:“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也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睡罢,你。” 在末尾一段描写上坟中,作者没有激情陈词,没有强烈动作,没有悲恸,没有眼泪,有
的只是这种平静的轻声细语,然而在这平静的细诉中却是蕴含着何等沉痛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几个“你”,一字比一字重,它把贯串通篇的情感,一下子提高到不可超越的高峰,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作者通过这种结构铺陈,把情与事交相揉合,不但精微地描绘了亡妻生前种种情致,还深沉地表达了自己不灭之情,给作品染上一层缠绵委婉的抒情色彩,既有波起词间的深意,又有意存篇外的含蓄。
最后,从文章内容上看:虽然所写皆是生活琐碎之事,但所抒情感真挚动人,感天撼地,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给亡妇》所以动人,归根结蒂还在作者对他所写的对象,有极为深刻的感受。读朱自清作品不难发现,在朱自清的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只有伴侣”(《残信》)。这个“伴侣”在朱自清的心灵有着极重的份量,“相从十余载,耿耿一心存”,朱自清不但写了许多诗悼念亡妇,而且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中,几乎篇篇写到亡妇,例如《笑的历史》主要写亡妇,《女儿》写到亡妇,《择偶记》写到亡妇,《冬天》也写到亡妇。在《冬天》里,作者说,“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这可谓朝思暮想,深刻难忘了。在《给亡妇》里,作者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我之有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的。”这确是“非其秒备赏之,不能道此句”了。是的,只有像朱自清那样亲身承受妻子恩情的人,只有像朱自清那样对生活有兼独特感受对自己妻子有至深感情的人,才能写出像《给亡妇》那样使人回味无穷、闻之动心的至情散文来。
读了朱自清的《给亡妇》,有使我联想起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怀念肖珊》,确实也很感人。尤其让我难忘的是:“相濡以沫”这四个字。巴金在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就是痛苦到没有水喝的时候,用唾液延续对方的生命。”可见,一个把对方的生命看作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才懂得怎么一回事。
还有象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也是悼念亡妻的叙事抒情散文,文小而情深。通过四个生活片断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激与愧疚、自责之情。在刻画妻子的人物形象时,作者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笔者认为,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时,或者点化肖像,或者描写动作,或者烘托心理,可以细致描写出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自古至今,怀人抒情的文章可谓不少。还有唐元稹为悼亡妻韦丛而作的《离思五首·其四》中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过“索物以寄情”的比兴手
法,将诗人的思念和忠诚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苏轼因日夜思念亡妻不已,产生幻觉,在梦幻的朦胧与现实的交叠中,隐约感觉到妻子还在自己的身边。“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无论元稹还是苏轼,他们都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正面抒发自己对亡者的思念。元稹的悼念半
是承诺,半是抒情,浅显易懂却充满深情,意想丰富;苏轼情溢于胸,陷于想象无力自拔,失妻之痛,可见一斑。对亡妻们发自内心的深爱和痛苦炽烈的思念,在他们情真意切的表述中,直导对面的九泉之下,字字有情,句句含意,令人感动。
由此可见,悼亡之文自古就有,但像这样掣动人心的作品却也不多。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王希爵说朱自清是个“至情的人”,凡和他相处的人,“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正由于他这种至情才产生他的至文”,《给亡妇》就是“至情表现”。王希爵又说,那时每当教师教这篇文章,“总听到学生中间一片欷嘘声,有多少女孩且已暗暗把眼睛揉搓得通红了”
笔者也这么认为,朱自清的《给亡妇》这篇散文更具特色。无论从艺术、结构和内容讲,抒情之文最忌浮泛。显然,在《给亡妇》里,作者在表达自己哀悼之情时,屏弃了雕琢,去掉了藻饰,是这篇散文的风格。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哭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给亡妇》动人处也在这里。就以作者表述亡妻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那段文字来说,他从亡妻十二年来所经历的种种苦辛说到后来因病生离死别,其中没有用一个形容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安排的句式,一切均是平实而朴素的泣诉,但那种深切的悼念,以及由悲哀的思忆而勾起的怨、恨、悔交织着的情绪,又是何等诚挚动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ac1083e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