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学反思

2022-04-03 21:07: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游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西游记,反思,教学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安宁市连然小学 刘水燕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本单元课文中安排了《三打白骨精》作为导读,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西游记》的阅读兴趣。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赏析经典,领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感受文字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材在三篇课文之后将《西游记》这整本书的阅读安排进了“我阅读,我快乐”的内容。这是我第一次执教这类课型,没有借鉴和参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下面就将我上课后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教学目标要定的切合学生阅读实际

到六年级,我们已经陆续跟学生推荐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的精品,已经很大一部分同学读过《西游记》这本书,即使没读过的同学也是看着《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长大的。什么“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也早深入人心,所以,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期待已经过了最旺盛的时期,而由于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阅读《西游记》原著的能力,我们能给学生推荐的也只能是青少版的的《西游记》而已。我们对这节课的定位如果是阅读指导课的话,显得时机不对,意义也不大。所以,我将这节课的任务定位为“读书交流活动”,旨在将同学们长久以来对《西游记》书籍或电影电视中获得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和拓展,在交流中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切入点(即情节、人物、语言和内容)学习精读与略读的读书方式,加深自己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理解和感悟,为习作4——写一部好书的读后感做准备。整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的阅读水平真的与老师预先估计的相差不多。学生对书中的经典故事、精彩情节关注较多,也较为熟悉,而对人物就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神仙都是好人,妖怪们都是坏人,对整本书的感受也仅仅是有趣而已。但是,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同学们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和审视书中人物了,并且能结合具体的事例,夹叙夹议地对人物一分为二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了,还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去解析作品的现实意义。能让学生的阅读认知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有所提升 我觉得这无疑是成功的。

(二)、遵循学生的阅读发展层次,有规律地推进阅读指导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训练重点层层推进的活动,第一环节“回味《西游》,从整体到细节的检测学生读书后的感悟,既关注整本书的大体概况,又关注学生对书中某些细节的把握,其实这是“精读”和“略读”两种读书思想的渗透。确实,有的学生读书泛泛地读,精彩的情节能说个一二三,可遇到有些细节的地方就摸头不着脑的了。通过小小的检测,让学生明白关注细节的重要,那也是很不错的了。在第二环节“品味《西游》”中,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为主,引领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从不熟悉到逐渐熟悉,一步一步走进故事,感悟情节的引人入胜,人物的鲜活灵动。特别在感受人物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很多同学们熟悉的故事情景,把人物置身于场景中,让学生通过研读人物经典对白、观察人物的表情特写,多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人物性格,对人物做出公正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感悟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慢慢丰满起来,表达的语言也是慢慢丰富起来的。而在第三环节“大话《西游》”中,我将学生变位于旁观者的角度,思考讨论:这个团队中,你认为最不可缺少的是谁?为什么?大人们常说:“看了《西游记》,到老不成器”,关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从而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慢慢成长起来自己的评价体系,做出自己的判断。无疑,训练的层次是符合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规律的,也是和学生自我的成长同步的。

(三)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流溢着美好人性。我理想中的阅读指导读课,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上,教给学生欣赏美的事物、走进美的事物、传播美的事物,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人物,在本课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唐僧意志坚定,一旦确立西天取经的目标便始终初心不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虽然一心向善、慈悲为怀,却因性格胆小懦弱不免人妖不分,错怪悟空;悟空的足智多谋、勇于战斗的个性加上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侠肝义胆使得他斩妖除魔,荡尽邪恶的同时,却因其胆大妄为、争强叛逆的性子得罪了不少人,是他和唐僧之间矛盾不断冲突的直接原因;猪八戒虽然贪吃好色、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爱打小报告,但也因天性纯良和八面玲珑的交际术使得这个取经团队常常笑声不断,遇到连大师兄都搞不定的状况还能请动天上各路神仙前来帮忙……我想,经过这一课,学生对书中人物的认知应该不仅仅是好人和坏人那么单一了,他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成长了。

但是,这节课也有好多遗憾,彰示着执教者自身的不足,如:


(一)教学估计不足,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 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 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 。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 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二)教师的阅读积累也不够,对本书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得也还不够。特别老师思考问题总从成人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和同学们能交流的时候总有一事地将自己的思想加于学生身上,有时给学生是种引导,有时却是一种限制,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对学生问题估计不足,课堂上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造成后半堂课时间较为紧迫。没想到大多数学生竟然没读过青少版的《西游记》,学生对《西游记》的印象仅仅来自于电影电视中的认知,所以,关于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概况的知识掌握不多,所以,开课时花了一些时间进行了普及,压缩了后面教学

这堂课暴露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质量。不过,“研究者,问题也”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时,我们的研究也就走近了尾声。

对于这样的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这一方面在更深的了解,上过一节课,不是很成功,但总的感觉是,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收获的,语文课不能只上课文,这样的课堂同样要认真研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的是大有益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cd77f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