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欢迎阅读!
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
【摘要】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来进行阐述,企图通过这样的论述能使社会重新审视这部经典著作,使人们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受到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教育 人格 和谐
引 言:
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唤起社会对此部经典著作的重视。
一、当代中国与《审美教育书简》
“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形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这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一段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在席勒看来,伴随着近代文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的潮流下,人们想象力的日渐衰退,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慢慢消失。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需要支配着一切的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分工更加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职业和等级的划分更加严格,所以人们只能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压抑着,因而人的性格及发展都只是片面的。
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当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呈现出只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态势,这使得人们在发展上更加偏重于发展他们天赋中的一部分即他们认为社会多需要的那一部分,而非发展其全部的天赋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格,更加偏重于发展“专才”而非“通才”。
无独有偶,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复。当席勒写这本《审美教育书简》的半年之前,即1793年1月12日法国巴黎人民把路易十六押上断头台,从此宣布法国大革命的波涛席卷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人民思想上的启蒙,科技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分工的变更,都一一地影响着该时代的人们,当然席勒也是当中的佼佼者。站在时代的风口,席勒从对大革命充满热情到对大革命感到失望之极。正如前文所说他看到了近代文明的发
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人为适应社会需求,只发展起天赋中的一部分,压抑着其余部分,使人的性格的发展变得支离破碎。而席勒写下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正正就是要填补人们人格上的缺失,只有通过美育才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也是美育的作用和任务。而中国,也是在改革后带来了一片新景象。可是,也如前文所叙,人格在这个发展的潮流下,正在变得支离破碎,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退,艺术也慢慢淡出时代的浪潮。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的向低俗化迈进,一步步的逼近腐化。从这一层面上说,此时此刻的中国与彼时彼刻的欧洲非常相像。
可见,审美教育对当代中国国人的性格的填补何等重要,席勒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对当代的中国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蔡元培先生把审美教育思想引进中国教育体系起,《审美教育书简》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人性格的完善
我们清楚明白到,人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人既不能作为纯粹的自然人以感觉来支配原则,也不能作为纯粹的理性人用原则支配情感,而是应该要兼具两者。因此,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要完善自己的性格就必须靠美育。美育充当是感性与理性的中介,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而不至于走向任何一方的极端。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前,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吸取了席勒学说的精华,把美育定位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美育归结到德育上,意图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虽然美育不同于德育,它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它一个独立的整体,它更加不是教育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无疑对于中国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用传统文化作为根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教化,使美育得以在教育当中贯彻下去,传承下去。在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于教化,使其人格得以完善。
三、审美教育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人又进一步被塑造成了物的奴隶,即成为“你奴隶的奴隶”( 你占有着物质,物质是你的奴隶;但是你不断地追求物质,导致你又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以至于把自己的全部生存目的都寄托在当下的物质享受上,而不再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人的心灵完全被物质和欲望蒙蔽了,丧失了发现美,欣赏镁的能力。这就造就了利己主义者的涌现,腐败的滋生。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这样的叙述:“在最精于世故的社交中心,利己主义筑起了它的体系,我们收到了社会的一切传染和一切疾苦,却没有同时产生一颗向着社会的心。”“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沟通都会分裂社会,因为它们不是完全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感受发生关系,就是完全不同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本领发生关系,因而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点发生关系,唯独美的沟通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的。”从上述这些叙述当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正视自己内心的诉求,
使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从而有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纷争的发生。
当人摆脱自己奴隶的奴隶的身份束缚之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更加真诚和畅通,人的追求也从物质中释放出来,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使得人的发展更加全面,从而令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全面,各种因为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呈现一片和谐的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于中国意义重大,填补着人格的缺失,在不断被教化的过程中使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使的追求从物质上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完善人的人格,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社会更加稳定,更趋向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勒 [德]《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
【2】席勒 [德]《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潘智彪 《审美心里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9
【4】赵奎 《论《审美教育书简》的两个逻辑起点》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六卷 第3期
【5】陈开颖《审美教育:人格完整与社会和谐之路――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看审美教育的本质》
【6】徐碧辉《席勒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 第3期
【7】冉祥华《美育:现代人性的自我拯救》学术交流 总第175期 2008年10月
【8】杨运来《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美学随笔
【9】马斯洛 [美]《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c76c155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