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符号学Semiótica cultural》,欢迎阅读!
标出性 Markedness
标出性这个概念,中国语言学界一直译作“标记性”,此译法丢失了markedness的被动意味。此概念是布拉格学派的俄国学者特鲁别茨柯伊(Nikolai Trubetzkoy)在给他的朋友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的信中提出的。对立的两项之间必然不对称,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是“标出项”(the marked),而对立的使用较多的那一项,是“非标出项”(the unmarked)。因此,非标出项,就是正常项。关于标出性的研究,就是找出对立项不对称的规律。
标出项的翻转 Conversion of the Marked
文化符号学重要命题,指对立文化范畴之间不对称带来的标出性,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直至对立双方地位完全互换。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就是标出性变化的历史。
标出项吸引力 Attraction of the Marked
标出性本身具有“类似艺术的”诱惑力,是当代文化容忍度增大后的一个特色,许多文艺作品热衷于描写标出项。社会学家发现,标出项现在受到“超出正常”的关注。他们提出“非标出社会学”,认为“与其观察同性恋与女性主义积极分子群体来研究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不如观察办公室职员如何用更敏感,不那么夸张,比较不太自我意识的方式表现的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因此他们提出“淡化标出与非标出的边界”,要求把注意力集中于文化的“默认项,而非特别项”(default vs special case)。 中项middle term
文化符号学讨论标出性问题时提出的概念。非此非彼的第三项,即中项,“中项偏边”是文化标出的核心机制。对立范畴之间必有标出性。对立范畴中的一项争夺到裹挟中项的意义权力,就确立了非标出的正项地位:任何文化范畴的两元对立,都落在正项/异项/中项三个范畴之间的动力性关系中。由于中项的介入和易边,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商品commodity
物品符号化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在与产品的区分中被界定,商品被定义为凝结了无差别人类劳动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文化研究和符号学视野里,商品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符号化的物品,但对其符号结构有不同的看法。
博德利亚(JeanBaudrillard)把商品的价值分为客观价值和符号价值。赵毅衡从符号学角度进一步区分了商品作为“物-符号”的三个层面:一、有其使用功能,取决于物质条件;二、是符号表意功能,三、是艺术表意功能。
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商品化,即非商品(产品或其他物品)转变为商品的过程,其定义取决于商品的内涵。在文化分析和传媒符号学领域里,商品化是指在产品通过广告等市场营销手段,获得符号表意功能的过程。
异化符号消费 alienated semiotic consumption
当代文化符号学概念,主要用于分析后期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征。在异化符号消费阶段,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包含的符号价值。人们并非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消费,甚至也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费“商品”,而是对商品之上的“符号意义”的消费。 宰制权hegemony
葛兰西(AntonioGramsci)提出的文化符号学重要概念,中文又译为“霸权”,主要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7993ccbbed5b9f3f80f1c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