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炒茶渐行渐远的记忆

2022-05-23 02:56: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手工炒茶渐行渐远的记忆》,欢迎阅读!
手工,记忆
手工炒茶渐行渐远的记忆

从鲜叶到干茶,全靠一双手控制,这是沿袭数百年的炒茶传统。伴随着机器的出现,茶叶生产走向了生产线,只是有一部分人,还是会选择自己炒茶,以此来回味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记忆。 老人炒茶31年对每个过程都了如指掌

机器制茶时代的来临,除了采茶需要人工参与外,所有过程均可实现机器流水线操作。在南郑县一家现代化的大型茶叶公司,一天可生产200公斤鲜叶,按照每2.5公斤鲜叶生产一斤成茶计算,这家公司一天可生产80公斤干茶,而整个过程只需要3个小时。 在百公里外的西乡县柳树镇小丰村,每年的这个时候,杨莲英老人都会炒制手工茶,供自己和家人品尝。老人炒得一手好茶,这是一门村里妇女都引以为傲的手艺。“四五年前,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忙着把白天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炒成干茶。现在,村里没人手工炒茶了,鲜叶采摘下来直接卖掉,省时省力。”410日下午,66岁的杨莲英一边炒茶一边感慨地说。

小丰村茶园面积大,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地,饮茶是村上延绵数百年的传统,从8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饮茶已成为一种传统,世代传承。伴随着饮茶的传统,是祖传制茶的手艺,世代相传。杨莲英老人家里有两亩茶地。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包产到户,茶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那时炒茶全靠手工。“不会炒就跟着大人学习慢慢地就会了。老人说,她已经炒了31年茶,对每个过程都了如指掌。

近年来,茶厂如春笋般增加,机器代替了人力,村民将茶叶交给


茶厂,只需要交一些手工费,便能喝上新茶。只是,在杨莲英老人看来,虽然不如机器炒的好,每年的这个时候,她还是会自己动手炒一点新茶。

采茶讲究手巧否则会影响茶叶的形态

新茶如酒易醉人,春茶,是由过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在惊蛰和春分节气,早发品种茶就开始萌芽了,清明前就可采摘。好茶还需要好“手功”。茶树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山高水清,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美。采茶一定要起很早,顶着晨露采出的茶最好。

“采茶讲究手巧、手快,特别是仙毫,对时间要求极紧,芽头长出来,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否则会影响茶叶形态与营养。”天刚蒙蒙亮,杨莲英老人背着竹篓出发,老道的手法,瞬间将芽头捻下,放入竹笼。茶叶采摘下来后,茶叶极易吸异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叶的都是没有异味的竹篾筐。在竹篾筐中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叶上不能叠叶,将水汽晾干,便可下锅炒制。 因为学艺艰辛手工炒茶手艺面临失传

手工炒茶用当天采摘的新鲜茶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使用农村的传统土灶、大铁锅和木柴,大火使铁锅受热。杨莲英有31年炒经验用手掌感受铁锅的温度达到适宜,迅速倒入簸箕中选好的茶叶,一次放入58两鲜叶为宜,双手迅速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


水分大量蒸发,颜色变暗,有茶香飘出,是第一次杀青。第二次做形,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簸箕中摊凉,改用小火复炒,双手展平拍打,紧压茶叶,使茶叶固定成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第三步烘培至干,用铁锅的余热,翻炒后将茶叶摊平在锅中,茶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最后,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外形扁平挺直,色泽黄绿明亮,茶香清新,及时出锅并封存。

一锅鲜叶炒干平均用时30分钟,一次能制得100克左右干茶,2.5公斤鲜叶能制出0.5公斤干茶。手工炒茶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火候对炒茶至关重要,双手的力道和速度等,全凭个人经验,每道工序都不得有半点马虎,关系着茶叶的外形、颜色、滋味和汤色。“那个时候全靠手工,晚上炒茶到凌晨两点,腰都直不起来。”杨莲英老人说,如今,这种原生态的炒茶手艺传到了子辈,因为学艺艰辛、又是个体力活,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在孙辈出现了断层,很少有人再动手炒手工茶了。手工炒茶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即将面临失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4b8931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