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饮茶 溯源

2022-04-21 14:11: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特色饮茶 溯源》,欢迎阅读!
溯源,饮茶,特色
特色饮茶溯源

中国主要饮茶方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 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但总而言 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 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 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 茶法和煎茶法。

一、 泡(淹)茶法

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 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 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约在隋唐间。

茶又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 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 此称为“阉茶”。阉义同淹,阉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泡茶简单方便,民间较流行。

二、 煎茶法

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 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 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 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所载,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 茶、啜饮。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 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 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 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总之,隋唐时期,泡(淹)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 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 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五代、宋时期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 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 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 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 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宪(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而。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 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 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具体做法是:首先 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 将客人迎进茶室。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 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 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 到好处地调节水温。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 南宋末年已是罕见。

元明清时期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 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 泡茶法终于成熟。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 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 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dd941f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