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汉语形式美》,欢迎阅读!
试论汉语言形式美
汉语言,即汉民族共同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言在语言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也就是汉语言所具有的形式美。“汉语言在语言形式上的美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比拟的。”[1]我们可以将语言的形式美分为两种:即有声语言形式美和书面语言形式美。有声语言形式美也就是语言的音乐美,书面语言形式美也就是语言的音乐美、形貌美、蕴涵美等。
①
汉语作为世界上所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其书面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貌美、蕴涵美是其他语言不具有且不可比拟的。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在书写上所形成的中国书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2]中国书法的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便是其书面语言形式美的例证之一。
汉语言的有声语言形式美,也就是汉语言的音乐美。汉语本身并非具有音乐性,汉语的音乐性是对自然语言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而且汉语言的音节使汉语具有形成音乐性的潜质。汉语言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回环的美,抑扬的美,节奏的美和旋律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3]
汉语言形式上的整齐美,在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中处处都有体现,中国所特有的春联文化便是一大例证。例如一个横批为“春意盎然”的春联“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从上下联的字数上面来看,字数对等;从内容上遣词琢句来看,“福星高照”与“春光耀辉”、“全家福”与“满堂春”相互对应,上联以“福”字开头,再以“福”结尾,下联则对应以“春”字开头,再以“春”字结尾,这些都能够深刻的体现中国汉语言形式上的整齐美。
汉语言形式上的回环美,则可以从中国的古诗文中发现并感受。例如中国清代女诗人吴绛雪著名的回文体诗:“莺啼岸柳弄春情夜月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江楚雁宿沙洲潜水流,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4]。乍看这首诗,不了解的人是绝对无法将其正确朗读出来的。以这首诗的第一联为列,其正确读法应是“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也可读作“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就是辘轳体和回文体综合运用的神奇效果,也是中华民族流传千载的汉语言的美妙之所在。
汉语言形式上的抑扬美,是其内在的一个释放,蕴含着“百炼成钢绕指柔”般的力量。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会有不一样的味道,甚至从同一个人嘴里以不同的声调说出来,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一个演讲家寥寥数语,就能让你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岳飞的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读起来也能让你感受到一腔热血。为什么呢?这就是由汉语言形式上的这种抑扬顿挫所达到的效果。
喜欢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句叠字,仄韵蕴其中,很有节奏感。“我们知道,音节间的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音节的双声、叠韵关系,使汉语言本来就具有一种声韵的协调美。先秦时期,人们对日常语言中这种声韵的协调美开始有所觉察,所以纷纷在诗歌中加以追求。《诗经》、《楚辞》中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字,就是其表现。”[5]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等等。这种声韵的协调美中,我们便能感受到汉语言形式上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汉语言形式的美不限于上面诗的语言,散文小说里同样可以有整齐的美,回环的美,抑扬的美,节奏的美和旋律的美。只要是语言,就可能有语言形式美存在,而诗不过是汉语言形式美得以集中表现的体裁。只要我们仔细品味汉语言,就可能发现有语言形式美的存在。周金圣教授曾说:“汉语言比起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要来得自然、来得精彩。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应对汉语言有充分的认识,进而创造出更美的民族文化。”[6]推而广之,作为中国人,汉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我们都应该好好的学习汉语,学习国学,学习国学中的精华,学习精华中的精华,进而创造出更美的民族文化。
注释: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辘轳体回文体是一种衔头接尾格的诗,它可以象辘轳一样旋转回文而得。相传为宋代秦少游首创,而以苏东坡诗为最佳,《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文有所记述。
参考文献:
[1]范玉珊.《陶醉于汉语言之美》.[M/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 200710/7693.html.2007-10-15.
[2]百度百科.中国书法.[M/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033.htm
[3]米兰.浅谈语言形式美.[M/OL]http://blog.163.com/xuhongqin_2008@yeah/blog/ static/793899252009177440149/
[4]吴绛雪.《四季回文诗》.[M/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40120.htm [5]祁志祥.《“格义声色”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03.
[6]范玉珊.《陶醉于汉语言之美》.[M/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 200710/7693.html.2007-10-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9b02d0f581b6bd97f19ea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