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平及其著作简编

2022-04-14 02:22: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徐志摩生平及其著作简编》,欢迎阅读!
徐志摩,简编,生平,著作,及其
徐志摩生平及其著作简编



本文扼要介绍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徐志摩短促一生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九·一八”事变。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不停息地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徐志摩 (1896-1931 ) ,笔名云中鹤、南湖,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 4 部,散文集 4 部,小说集 1 部,剧本 1 部,译作 5 种,以及信札、日记 4 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 ( 杭州一中校刊 ) 、《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 · 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 12 28 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 年, 4 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 年, 5 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 年, 11 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 年, 13 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 年, 14 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 年, 16 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 年, 17 岁。 7 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 1 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 年, 18 岁。 5 月,在《友声》第 2 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生浓厚兴趣。

1915 年, 19 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0 29 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 年, 20 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 年, 21 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 年, 22 岁。 6 月,从师梁启超; 7 月,离开北京大学; 8 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 9 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 年, 23 岁。 6 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 9 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 年, 24 岁。 9 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 年, 25 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 15 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 ( 《改造》 3 卷第 8 ) 6 15 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 ( 《改造》第 3 卷第 10 ) 。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 年, 26 岁。 1 31 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 3 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 7 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15 日,从英国返回中国。 12 17 日,发表诗《归国杂题 ( 马赛 ) ( 《努力周报》第 33 ) 12 24 日,发表诗《归国杂题 ( 中海 ) ( 《努力周报》第 34 )

1923 年, 27 岁。 1 9 日,年仅 34 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 ( 《努力周报》第 44 ) 1 28 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希望的埋葬》 ( 《努力周报》 39 ) 2 4 日,发表诗《情死》 ( 《努力周报》第 40 ) 3 10 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 ( 《时事新报 · 学灯》 5 3 8 ) 3 12 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 ( 《时事新报 · 学灯》 5 3 11 ) 4 28 日,发表《泰山日出》 ( 《南开半月刊》 1 ) 5 月,译作《涡提孩》 ( 戈塞著 ) ,由中华书局出版; 5 10 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 ( 《小说月报》 14 5 )

1924 年, 28 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 ( 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 ) 4 12 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 4 23 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 5 8 日,为庆祝泰戈尔 64 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 6 月,随泰戈尔赴日。 12 1 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 ( 《语丝》第 3 )

1925 年, 29 岁。 1 17 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 ( 《现代评论》 1 6 ) 3 10 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 8 月,回国。 9 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 (1928 年新月书店再版 ) 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 10 1 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 年, 30 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 4 1 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 6 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 10 3 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 年, 31 岁。 4 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 6 月,译作《赣第德》 ( [法]凡尔泰 ) 由北新书局出版。 8 月,译作《玛丽玛丽》 ( [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 ) 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 9 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 10 10 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 给高尔基》 ( 《小说月报》 17 10 ) 。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 年, 32 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 10 日,徐


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 4 10 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 ( 《新月》月刊 1 2 ) 5 10 日,发表《卞昆冈》 ( )( 《新月》月刊 1 3 ) 。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 年, 33 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 1 19 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 12 月,徐志摩主编的 “ 新文学丛书 ” 开始出版。

1930 年, 34 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 4 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 5 月,在上海主持召开 “ 笔会 ” 的 “ 中国分会 ” 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 年, 35 岁。 1 月,《诗刊》创刊,任主编。 2 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 3 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8 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 11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 35 岁。

徐志摩逝世后, 11 27 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 ( 第四部散文集 ) 。翌年 7 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 ( 第四部诗集 ) 。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 ( 收有信札、日记等 ) ,于 1936 3 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 “ 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 ” ,《新月》月刊第 4 卷第 1 期、 5 期和《诗刊》 4 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 “ 新月派 ” 人物徐志摩。

参考文献:

1. 刘献彪 . 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 北京:中国文联公司, 1988.8

2. 陈从周 . 徐志摩年谱 . 上海:上海书店, 1981.11

3. 徐志摩选集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36dad93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