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讨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欢迎阅读!
探讨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近代来,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能遇到过不去的“坎”,必须先把这些“坎”搞清楚了,才有可能继续深入探究下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对某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而进行深入讨论,甚至争论不休,从而占用大量时间。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对所讨论的问题得出一个结论。探究的过程更是如此,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资料、观察实验,到处理信息、提出解释、表达交流,教师更是难以控制时间。所以传统教学那种堂堂清、节节清的课,毫无疑问受到挑战。
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时间不够用也和我们广大教师课堂组织的不当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和学生闲聊,他的本意是为了放松和启发学生,但实际上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还白白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路培琦老师曾经说过:“把教师的讲砍掉一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去实验、去描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减少无谓的多次演示,同时还要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批评与鼓励,将充分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这才是保证探究时间的关键。
那怎么样提高20分钟师生完成教与学的效率呢? 一、减少“师用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从配置归属上看,可分为:“师用时间”、“生用时间”、“合用时间”。“师用时间”,即指教师单独占用的时间,是教师用于离开学生的独自活动,如看教材、教案、思考等个人活动行为。“生用时间”又分“生独用时间”和“生交往时间”,前者是指学生用于自个朗读、默读、思考、理解、记忆以及独立作业等,此时教师主要是巡视答疑等;后者即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合用时间”,顾名思义指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的时间,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质疑、讨论、小组间合作探究等等。一般情况下,师生“合用时间”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所占比例最大,达60%左右,但也不能占的太多,必须注意留出一定量的时间给学生单独使用,由学生自由支配。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情况,要适当加大“生用时间”的比例,通常占一节课的10%—35%上下。“师用时间”必须严格控制,一堂课占用不得超过5%,因为在教师独用时间内,多数学生会放弃学习,如最差劲的教师在讲解说明一个问题时,讲着讲着,连自己也糊涂了,只得停下来独自思考,此时,除个别有自觉性的外,多数学生终止了学习活动,坐在那里没事干,这样肯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许多优秀教师的授课,几乎不发生个人单独活动行为,连教案也不过多翻看,将“师用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少的教学经验也说明了,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时间结构,必须尽量减少教师独用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熟记教案,以便减少课堂上独自活动。 二、增加“自主时间”。
目前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存在着“统一性时间”过多,“自主时间”太少,即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师用时间”增多,造成学生自主时间缩减,必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损害。如今要增加“自主时间”,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没能给学生充足的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如教师提问以后,要学生马上回答。学生不能立刻“标准答案”,教师或者不断重复问题,或者是忙不迭地启发暗示,或者干脆自己公布答案。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能思考什么。所以增加学生思考时间,让他们自主分析问题,才能有较好效果。
第二,增加学生质疑的时间。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课堂上很少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学生并没有学习效率。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目前必须增加学生质疑时间,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体现出较高教学效果。
第三,增加学生探究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有利提高学生的探索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四,增加学生合作的时间。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行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环节。
第五,增加学生评价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评价,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要安排评价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通过这一时间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三、安排“隐性时间”
“显性时间”,也即动态时间,或用于教师讲解、板书、演示、提问、评判等,或用于学生听讲、笔记、读写、答问、演练等。“隐性时间”也称静态时间,如教师讲解时有意做较大的停顿,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隙让学生思考,领悟所学知识;教师暗示学生,学生神聚;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思而不答等等,用于这方面的时间就是“隐性时间”。在优化课堂时间结构的设计中,往往要安排一定量的“隐性时间”,与“显性时间”穿插使用,以保证学生学得主动,知识得以深化,思维得到发展。“隐性时间”安排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讲解的停歇”。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知识时,不是一下子就理解的,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时应有必要的停顿,特别是在进行重点内容讲解时,更要有意识形成一定的中断,已引起学生凝神静思,从而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2、“提问的等待”。教师提问,不应让学生立即作答,要有一个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研究显示,如果教师等候学生答复问题的耐心不超过一秒钟,学生就来不及思考,就会较多出现“问而不答”、“答而不全”以及“答非所问”等现象,要是等待时间延长到三秒钟以上,学生回答就会比较合乎逻辑、完整和带有创造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2174e65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