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封建社会时期香港经济的发展》,欢迎阅读!
关于封建社会时期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9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 年7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但是封建时期的香港的经济是怎么样呢?
香港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方面巩固了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边远地区由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尽管香港地区在秦以前属于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仍然存在争论,但多数学者均认为:入秦以后的香港,较快进入了封建社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历代封建皇朝不断加强对香港的管治 据史籍记载,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皇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均在边疆地区县以下加设一级基层行政机构。宋代县以下的这一级基层行政机构称为"司",香港地区当时属于东莞县的官富司管辖,衙署在官富场(今九龙城附近)。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攻占了当时的宋朝都城临安,宋宰相陈宜中和大臣陆秀夫等人立皇子赵为帝,史称宋端宗。在元军的追击下,赵和母杨太后,弟赵。等于1277年2月来到今香港地区的大屿山,同年4月到达九龙的官富场,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建立了行宫,由文天祥等在广东抵御追击的元军。1278年4月赵病逝,葬于今深圳的赤湾。赵继位后,在陆秀夫等的保护下于同年6月到达新会县的崖山。1279年2月,元军攻占崖山,陆秀夫背负赵跳海殉难,宋朝遂亡。为了纪念赵、赵兄弟,香港建立了宋王台公园,并留下了不少当时的古迹和传说。这是香港地区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页。
二、 移民拓殖促进香港开发
香港自古就是移民拓殖者乐于到来的地方。而香港的开发与兴旺,也正是数千年来移民拓殖者辛勤劳作和建设的结果。如果说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还是自发地迁入香港,那么秦汉两代大批中土人士来到香港,则是自发迁入与政府的移民政策相结合。秦始皇下诏戍边开发岭南和汉武帝钦定实行盐铁专卖,都派遣了许多官吏和军人来到岭南。陆续到达的,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民众。他们带来了中原地
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使包括香港在内的岭南地区的生产力得到较快提高,并为创建绚丽多姿热情奔放的岭南文化奠定了基础。他们和原在香港的古越族人和睦共处并相互通婚,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连绵,许多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或战败逃亡来到香港。在大屿山的白芒遗址和南丫岛的榕树湾遗址分别发现了两座古墓,从墓碑形和随葬的石珠、银戒指、五铢压胜钱和陶器等来看,都与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完全一致,这是南北朝中土人士曾经迁入香港的物证。
三、 建立封建制度,传播封建文化
封建皇朝各级行政机构的建立和大批中土人士来到香港,使香港的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对于香港早期的封建制度,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比较系统的资料,因此只能对宋朝以来香港的封建制度做一些考察。宋元两代,许多中土人士为逃避战乱或异族统治而来到香港(主要是今新界地区)。以后子孙繁衍,逐渐形成一些宗族。其中有谱牒可考的共四十多个。一些大的宗族人口多,拥有的土地也多,往往掌握着本乡的经济命脉。而且代代出名贤,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香港地区封建文化的传播,首先应归功于兴办教育。在现有的文字记载中,香港最早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机构,是宋代邓符协在今新界锦田桂角山下创办的力瀛书院,它的建成年代比广东省内建成最早的禺山书院、番山书院还要早一百多年。明代除力瀛书院等一批教育机构仍继续开办外,许多大的宗族在宗祠内设立学馆,以教育族中子弟。
总结香港的封建社会时期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诏戍边开发岭南,是香港地区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到公元前118年汉武帝钦定实行盐铁专卖时,我们有理由认为香港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此后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香港以今新界为中心,以屯门、九龙为交通枢纽、以港岛和离岛为前沿,逐步建立起一个农、渔、航、盐、珠、香为主导的滨海乡村型经济体系。
在刚刚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候,香港的经济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香港同中原地区的滨海乡村型经济相比,并不逊色。
香港之所以在进入封建社会后较长时间内保持着经济相对快速增长的势头,是由于:第一,原有基数很低;第二,远离中原战火连绵的地方;第三,络绎不绝的来自中原的移民,不断带来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但是,从汉初到明末在中原地区无数次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度过了和平生活的香港,在清初的"迁海"中却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这是当政者为了政治原因不惜使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封建时代的香港,迎来了无数批次的移民。尽管姓氏、乡域、方言、宗教甚至民族互有不同,风俗习惯各异,但基本上都能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中国内地在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存在着的宗族械斗和因争水、争地而发生的大规模械斗,在香港地区极少发生。这种优良传统是十分可贵的,也是香港在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极盛期,也是它强占别国领土作为殖民地的高峰期。1840年,英国占有的殖民地已经达到一百三十多万平方英里。1860年增加到二百五十多万平方英里,1899年又增加到九百三十多万平方英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61倍;殖民地人口三亿零九百多万人,相当于本土人口的7.5倍。正是在这种疯狂对外扩张的背景下,英国陆续占领了港岛、九龙和新界(包括离岛),使香港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同对其他殖民地一样,是宗主国统治阶层对殖民地土著居民的统治`。在1841年派兵占领港岛和1842年强迫清政府"割让"港岛之后,1843年4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签署了《香港宪章》和《皇室训令》,宣布"设置我们的香港岛及其属土为一殖民地"。"香港殖民地" 由英国政府殖民地部(后改由外交及联邦事务部)管辖,通过英国派驻香港的英籍总督进行统治。总督作为"英皇的代表",拥有广泛的权力,"本殖民地所有文武官员及平民都应顺从、协助和支持总督"。显然,"一切权利属于英国"和英籍总督集权制的殖民体系,是以英国从香港取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目的,这种殖民体系和殖民目的是不会改变的。但在英国占领香港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客观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迫使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手法和具体政策不得不因应形势而有所改变。这样,我们可以把英占期间的香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英占初期(1841 -1860),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但对占总人口95%以上的华人采取民族压迫和种族隔离政策。这一时期英商以经营黑色贸易(人们对鸦片和苦力贸易的鄙称)为主,可称为黑色贸易港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英占中期(1861-1941),采取对上层华人笼络怀柔但对贫苦华人继续歧视压迫的政策,经济上继续实行自由经济政策,贸易发展较快,金融、航运、房地产和制造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使香港从19世纪末叶起成为亚洲重要的转口港之一,可称为形成和巩固转口港地位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英占后期(1945.9.-1997.6.),英国在西方列强的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的情况下力图保持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不得不加强法治,取消种族隔离,对企业由自由放任到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使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成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和资讯中心,成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都会和旅游点。可称为形成和巩固亚洲重要国际都会地位的时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16a840952ea551810a6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