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浅论》,欢迎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浅论
作者:张爱华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2期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等多种特质,而其核心特质和灵魂,就是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课程的开放性,才能体现此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将此课程开设得更加生机,更具成效,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开放性
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此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突破性的改革,既顺应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又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集中体现了课程走向整合、走向开放的先进理念。我校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校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尝试。其间有高潮也有低潮,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收获也有迷惘。就我校实施情况来看,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学习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样;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出于安全责任、资金不足的考量,学生活动的范围大都局限于校园;教学评价也趋于单一,流于形式等,教师和学生也对于课程的兴味日益淡薄。通过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这一课程的特质尤其对其“开放性”的特质认识模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活动课及学科课程,就是其开放性,其核心特质和灵魂,也是其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失去“开放性”这一特质,也就失去这门课程的其它特质和开设的价值与意义。笔者也认为这门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也在于由其开放性的特质所引发的一切变革。
一、课程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偏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不再偏重于间接经验的获得,而是呈现出开放性的特质。从宏观来看,课程学习内容有自然现象、个人生活、社会现象等方面;再从上述等三个方面的每一个学习领域看,那可谓无穷无尽,包罗万象,呈现出无限的开放性。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内容就毋庸多言,仅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1)可以研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的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等;(2)可以研究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等研究;(3)可以研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如社区管理、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研究、宗教历史、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历史遗迹、名人思想、传统道德与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东西方文化比较等。
但是,仅有此认识还是肤浅的。其实,该课程真正的学习内容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兴趣、诸多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这也是该课程开放性特质的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课程学习环境的开放性。
传统课程设置缘于因近代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而诞生的班级授课制,这类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园甚至课堂,它的学习环境是封闭的,说的不客气点的,是“圈养”式的;而随着我国应试教育的盛行,这种局限性得到最大的强化,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而国家新课程的实施特别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试图击破这种封闭的硬壳,还原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设置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三个活动模块,旨在要求学校、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从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这两个活动设置来看看,其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就不言而喻,毋庸赘言了。仅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其设置宗旨亦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学习目标固然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但是,其学习环境决不仅在课堂与校园,决不是封闭的;而且这样封闭的环境并不能培养学生诸如此类的能力与品质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活动设置的宗旨也就决定了其学习环境的开放性。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校园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狭隘封闭的学习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走进大自然,融入生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果要真正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学校、教师有责任坚持这一课程学习环境的的开放,让学生真正体验这一课程的乐趣所在,真正体现这一课程设置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巨大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经是共识。但是,笔者认为真正引起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所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是革命性,颠覆式的。传统课程在刺激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方式是单一的、封闭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四、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协商共建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评价多元化。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固然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等多种特质,但是,其开放性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特质,因为就其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体现,涵盖了其它特质,从而决定其核心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唯有坚持其开放性,才能突破课程开设的困境和难题,体现此课程的亮点,也才能真正体现此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将此课程开设得更加生机,更有成效,更有生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721739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