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

2022-10-26 00:05: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欢迎阅读!
二氧化碳,性质
尹老师、陈老师:

您们好!我是北医附中的化学老师杜晓宁。我校初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好,学习比较被动,有的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升入高中。在今年的教学中,我想着重研究面对我校学生如何逐渐渗透学科思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求学或其它发展留下学科印记。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学科中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的概念虽没有在课本中明确提出,然而以它的思想来设计的实验却是贯穿始终的。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中,学生是初步接触控制变量方法,所以在这节课我想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尝试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再补充实验、完善问题。让学生能半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模型认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验证——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反思评价,并初步体会控制变量的学科思想,过程中不一定明确“控制变量”的涵义,但是学生会不自觉地使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深入思考,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大体思路:

1 以碳酸饮料为情境,从生活入手:你认识二氧化碳吗?结合碳酸饮料的资料整理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信息提取)

2 如何验证雪碧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连接雪碧的导管通入石灰水中,记录。 3 将阶梯蜡烛点燃放入烧杯,将雪碧中逸出的二氧化碳沿着杯壁通入烧杯,观察、

(先预测现象,思考导管放置位置)说明什么结论?导管放在烧杯的哪个位置,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4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水后,瓶子瘪了,由此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

否只有物理变化,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如何证明? 呈现石蕊试剂的资料向浸泡过石蕊试剂的干纸花上喷醋酸后,请学生自己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实验中,有的学生看到纸花没有变化,有的学生可能用力大且把导管戳到纸花上(连水带出),发现纸花局部变红,由此引发思考:两种现象的差异——操作的差异——物质的差异——初步得出结论: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质疑:由此就得出二者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严谨吗?(这一环节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质疑感觉不妥的)这里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有两种方案:一是分析实验中的物质有几种(分析变量),各个击破;二是表演哑剧,呈现课本图片,学生恍然大悟后,再逐一分析每个步骤的意图,实验对比的目的。

学生加热变红了的湿纸花,又恢复紫色,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碳酸不稳定分解了。

5 课堂小结

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力起点较低,但是化学学科素养就是需要在不断尝试和重复中得到积累和提升,且随着认识事物的增多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渐转化为智慧,从而逐渐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我本人教过12初三7高中化学,去年刚带完高三毕业班,我校实行化学组大循环教学,所以今年回到初三起始年级,学校希望我能重点研究课改形势下适合培养我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以及初高中衔接方面的研究,我想这应该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也是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和学科方法衔接的研究。教过几年高中后再重新教初三反而觉得对初学者更不“敢”教了,目前的初三教学迫于中考压力,教学重点多是放在知识落实上,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缩短探究过程和思维留白),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最后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学生习惯于“老师说的”“老师告诉我的”缺少自主的思考,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并进一步探究,缺少化学思维的意识,在初三高一课时紧的情况下没有打好化学思维的基础,如果学生只习惯接受老师给的“鱼”“没全懂那背


化学就好了”,而没有获得自己的“渔”,那么在化学学习上会越走越吃力,尤其在高二三更明显,甚至高三阶段在信息提取和加工并解释相关问题上都会非常欠缺(缺乏证据推理的意识,这在去年我校高三一模二模试题的雷达图分析中很明显),那更深一层要求的探究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又从何谈起呢?我觉得根源除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还是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启蒙方式有很大影响。这些是我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些思考,这节课的设想是我基于此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渗透学科素养的初步阶段,想吸引学生主动去发现、思考、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5579c5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