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艺术意象审美特征分析

2022-12-26 10:08: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下独酌》艺术意象审美特征分析》,欢迎阅读!
月下,意象,审美,特征,艺术
李白《月下独酌》艺术意象审美特征分析

《月下独酌》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然面对黑暗现实,李白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全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虚拟性。“花间一壶酒,独酌相无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的开篇,以花酒为背景,却一人独酌,孤独寂寞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作者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月亮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来虚拟了一个热闹的场景。形成了与现实截然相反的一个场面。而虚拟性即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的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

感性。“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然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作者从虚拟世界回归于现实,点出了“及时行乐”的题意。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想象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作者通过对月光和身影的生动想象再次使场面热闹了起来。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

情感性。“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分清醒与醉,作者再次回归于现实。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银河仙境重见。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家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郑板桥创作艺术意象的孕育与创作过程

艺术创造的核心即意象的生成,郑板桥这一段话则描述了这一过程。艺术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意象的孕育——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激发了主体创作的冲动。“江馆清秋,晨起看竹”主体与客体感性相遇,“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此为“眼中之竹”在此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了自己的自然形态,其客观的形象作用与画家的感官产生印象。于是激发了主体的创作冲动,“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此为“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则为朦胧地游动于画家脑中的竹的审美意象,它是和画家思想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已不同于生活中的原型。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将朦胧的“胸中之竹”凝定,成为可供观照的有意味的形式。故“手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的笔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把头脑中的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形成具体的作品,创造出艺术美。

作者通过“眼中之竹”的景、“胸中之竹”的情、“手中之竹”的意,谈的是画理和美学,引出的却是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不管是作画还是其他,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要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18dc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