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艺术的辩证思维

2022-08-19 00:10: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典艺术的辩证思维》,欢迎阅读!
辩证,中国,思维,古典,艺术






中华民族在历史早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思维,先秦两汉时期,是祖先对艺术社会、世界等多种物质、精神领域进行探索并且形成一系列观念的时期,是思想集大成的时期,后代几乎各个领域的重要思想都能在这里找到渊源。辩证思维在这时期已经有充分的体现。著名典籍《周易》《老子》《论语》《荀子》《孙子兵法》中有极其丰富的论述。如《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老子》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论语》中有: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孙子兵法》中有: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等等。先秦时代的辩证思维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哲学领域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对中医、文学文字、戏剧、绘画、建筑音乐领域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古典艺术的领域,辩证思维有其独到的价值与作用 1.辩证思维在古典艺术领域表现为多种对立的艺术范畴

古典艺术中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辩证思维的存在,并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如常见的范畴有虚实、藏露、明暗、黑白、繁简、变奇、形神、画中的宾与主等。

虚实:文学中实写的可以有现实中的景物、事件;而虚写的可以有想象中的景物,或者是作者、人物的情志、理想,或者是哲理诗中的抽象本体。绘画中则有虚白观念以及愈简,意愈足的观念,虚白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空白,以衬托画中主体,后者则是针对画中已有意象来强调画外之意,都在于使观者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思考空间。 藏露:例如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托古讽今手法也可以看做是藏露手法。 明暗:画中有明暗对比,文学评论中也有明暗线索的说法。

黑白:中国国画讲究知白守黑计白当黑,如山水画的水与天往往不着颜色,清代画家黄慎的《芦鸭图》和近代齐白石的虾,并不画水,可是仍然让人感到画中有水。特意保持画纸或画绢的部分不画被叫做虚白、空白,就是不将画面处理得很满,更加衬托画面主体的清晰与明确。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繁简:文学创作中讲繁笔、简笔,例如明代著名评论家李贽曾点评《琵琶记》,认为写作上的缺陷使繁简不合适。

形神最早在哲学领域,此后用于艺术领域,神以君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形得似,认为艺术品仅仅形似根本就达不到完美的境界。

宾主:绘画中讲主次、远近、宾主,古人认为不可使宾胜主。 汉字的结构对称性、正反对立性也体现了辩证思维。 2.这些对立的范畴又有统一性 表现为和谐与中庸的观念,显示了中华民族理性与节制的审美观,同时表现出艺术的境界在于对立范畴的和谐统一的艺术观。

《易经》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了先民最初认识到的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自然规艺术作为反映世界与自然的方式,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达到完美。谢榛在《四溟诗话》


中说:诗不可太切,太切则流于宋矣。也就是说诗贵含蓄,不能太直白。

当然含蓄并不等于晦涩难懂,这需要在辩证中寻找一种平衡。姜夔说:诗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是认为要善于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有限的词语赋予较多的意义。

绘画中《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等作品正是深谙藏与露的结合才成为传世经典构思。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画面上经常留出的虚白避免使画面太满,从而造成一定的想象空间,避免对于视觉的压力太大,使欣赏者在悠然的心态中获得一种深思与乐趣,从而使文人画的精神旨归得到完美的阐释。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古典建筑运用辩证思维的效果:中国传统建筑——刚应引起注意并加以研究的是虚的部分,是大屋顶之间的空间——庭院。以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以及寺庙等都体现了上述虚实关系,此外还有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民居。 正确处理好建筑元素的虚实关系是基本的功夫。建筑中运用辩证思维有效增添了文化力,例如在造园中水的面积占到3/10的观念、水中倒影与岸上实景的互为补充、园中匾额对联的点题以做到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通过廊、门墙、庭院、轩、厅堂等建筑元素的空间分割,形成一种丰富的空间变化、虚实变化,以及利用假山、池水等以小见大的手法等充分说明辩证思维在成就建筑艺术中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有无相生反映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离不开对立范畴的和谐统一。 3.对立范畴的普遍应用

这些范畴是基本通用的。如虚实的概念是在诗文、绘画、建筑中通用的。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说好诗文要虚实结合。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到:空本难图,实景轻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成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绘画中的虚实。虚实范畴较之后面的藏露明暗黑白繁简等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似乎为更高母题。藏露明暗黑白都含有虚实的意思。藏、暗、白、简近乎虚,露、黑、繁近乎实。文学中的情景,也离不开实虚,景注重客观现实与景物,景为实。情注重主观想象与情思,情为。可见虚实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都属于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哲学范畴。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辩证思维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互证,说明了我们祖先在思维上的科学性与成功的实践特征。

艺术发展史中由于对立矛盾的存在促使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易经》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穷则变,变则通。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易者,变也。”“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贯穿在《周易》中的思想,易本身就是讲变易与发展的。通变说对后世艺术史观有很大影响。

艺术的发展史贯穿了雅与俗、自然与人工之间、宫廷风格与民间风格的互相影响,或者说是这种对立面的互相影响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文学史的发展变化由诗经到楚辞,由楚辞到汉赋,由秦汉古文到六朝骈体,唐诗宋词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这就存在着一个过程:即从繁复文字到相对不太繁复的表达,从书面用语浓厚到口语化,一直到现代文学史的白话文的出现,文学从高贵、贵族化的平台到平民化,受众面更加广泛。从严谨整饬到逐渐松散、民间文学与文士文学的雅俗之风互相影响,互相吸取经验不断完善,促进了文学史的发展。又如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出现的多方发展的局面,也是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


而又互相影响的结果。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变化是发展同时也是继承基础上的变化。秦汉王朝的艺术线条流畅挺拔、刚健质朴,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唐较之汉,风格同样是昂扬,但是却少了些汉代的质朴浑厚,用古代的通变观念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否定与否定规律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8a122b4b73f242336c5ff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