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学批评2

2022-10-10 09:06: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3、文学批评2》,欢迎阅读!
文学批评


第十三讲 文学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学批评的属性;

2.掌握文学批评的模式及其操作程序; 3.能够运用感兴修辞批评分析具体作品。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当读者不满足于仅仅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至多与他人当面交流,而是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表述成有条理的文字以便与更多的人交流时,文学批评就出现了。文学批评标志着普通文学阅读过程向文学理论发展。 一、文学批评及其属性

什么是文学批评?批评,在这里并不简单包含否定性评价之意,而是指一种具有条理的富于理性的文学评论。简言之,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领域之一,是对特定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和评论。孔子评《诗经》、司马迁评屈原、王国维评《红楼梦》、李长之评司马迁和鲁迅等,都属于文学批评。这一点看来不难理解。无论用言谈、论文还是著作去表述,文学批评都意味着对特定的作家、作品、文学史等文学现象作具体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与这些文学现象相关的其他现象作具体分析和评价。

不过,说到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它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就往往涉及争论。

文学批评从属性上看,是艺术科学还是意识形态?历来有着不同意见。第一种,批评是艺术说。主张批评是艺术人,强调被批评的文学属于艺术,而艺术只能用艺术去批评,所以认定批评文字本身就应富于艺术性。一些诗人、作家和美学家尤其赞同此说,而反对批评成为冷静的理性文字。第二种,批评是科学说。认为批评是科学学科的人,依据的恰是艺术科学(或学科)的区分原则(艺术是情感的而科学是理性的),相信只有科学学科才能揭示文学这一情感艺术的奥秘。一些科学家、人文学者持此说,而不愿批评论文也像文学作品那样燃烧着激情和想象。第三种,批评是意识形态说。强调批评是意识形态的人,竭力证明批评像文学作品那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特定的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冲突的敏感领域之一。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坚持这一立场。英国当代批评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特里•伊格尔顿认为,“现代文学理论历史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史的一部分,从雪莱到诺曼• N.霍兰德,文学理论一直与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价值紧密相连”。他指出,不是说他自己主张的“政治批评”(political criticism)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而是说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性”的,只是其“政治的性质”(the nature of its politics)不同而已。因此,“文学理论„„确实不过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分枝而已”(literary theory „is really no more than a branch of social ideologies)。这三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确实道出了文学批评的一些属性或特点,但各自又都无法充分满足我所设想的文学批评的要求。

我认为,文学批评是关于文学现象的思考与写作方式,具有艺术性、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至于艺术性、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中间何者更突出,则需要视具体批评的情形而定。单纯坚持或否定上述三种属性之任何一种,都是片面的。例如,如果一味坚持批评是艺术而否定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就会竞相把批评文字写成诗或美文,那批评的冷峻的理性和学术性可能受到削弱。而倘若认定批评是学科而非艺术或意识形态,那就会为了学术性而忽略艺术性及这种学术性本身与现实权力关系间的微妙关联。同理,主张批评就是意识形态而不存在艺术性和学科性,则会重新落入“文革”时那种批评就是政治斗争的“斗争哲学”漩涡中。因此,文学批评是一种同时包含艺术性、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思考与写作方式。

至于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也确实需要略加辨析。因为,在较长时间里,不少人存在一种理论高于批评的等级制观点,以为批评只是理论的运用形态,理论是第一性的而批评是第二性的。而实际上,这是对于文学批评与文学论间关系的一种误解,既是对文学批评的贬低,又是对文学理论的曲解。

我认为,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生长域。文学批评不只是理论武器的实战演习场,而就是理论武器的制造场本身。批评不是现成理论的简单应用,而就是新理论的正在生成。正是在对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中,新的理论开始寻找自身的生长沃土。可以肯定地说,理论决不是简单地来自理论家的思辨头脑,而正是来自对于活生生的文学感兴的批评。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对于特定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侧重点:




文学理论侧重于在对特定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价中提取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概括,而文学批评则侧重于对特定文学象的具体分析和评价本身。两者不过体现了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而已。

二、批评模式

人们常常谈论“文学批评方法”,尤其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初学者对此感兴趣。其实,文学批评作为对特定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和评价,严格说来是不存在固定的“方法”的。不同的文学现象要求不同的批评,何来预设的或先入为主的批评“方法”? 如果对于“批评方法”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应当趁早打消这一念头。文学批评总是活生生的具体分析和评价过程,确实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可以指导具体批评的方法。

不过,对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术研究来说,尤其是对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教学而言,对现有的各种文学批评加以适当的概括和归纳,却又有着必要性。这是因为,如果不适当运用这种概括和归纳,以往的文学批评成果及其传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传承。这里不妨对过去的文学批评状况加以简要概括,从中归纳出大致的文学批评模式,以便人们学习参考。学习这些现成文学批评模式,目的不应在于因袭,而应在于新创造。

文学批评模式,在这里是指特定的文学批评体现出来的独特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不是批评家先入为主地预设了固定批评模式,而是他们的具体批评过程显示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地是“事后”回顾地总结出来的。一定的文学批评总有其一定的模式,而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去加以运用。然而,对于文学批评家来说,批评并不意味着打造固定模式,而就是模式的正在建构本身。批评是一个过程,是借助文本批评而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不是某种现成模式的简单应用 历史上的文学批评模式多种多样,难以概括穷尽,这里只是作概略性描述。

1.古典感兴批评。 这是文学批评模式之一,属于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模式,是以富于感兴的阅读和评论去尽可能还原文本感兴的批评方式。在中国古代,从孔子的“兴于诗”到叶燮的“兴起”,感兴批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第一,从批评的宇宙观基础看,感兴批评表现了一种万事万物相异而又相类的宇宙观,力求揭示文学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共同存在的兴发感动关系。第二,从批评的重心或焦点看,感兴批评主要谈论文学所展现的个体生活体验即“感兴”。第三,从批评的思维方式看,感兴批评崇尚与感兴相近的瞬间感悟或直觉,强调以感兴批评去还原文学感兴,而轻视或反对推理式批评。第四,从批评的表述文体看,感兴批评多采用富于文采的点评体甚至诗体,而不愿意推演出逻辑严密的学术论著体。孔子评《诗经》只留下“片言只语”,刘勰以韵文形式写成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传统,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等对白话长篇小说的批评仅仅“点到即止”,等等。这里不妨约略回顾:

1)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评《离骚》。“„„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里对屈原作了高于以往任何评价的新评价,言简意赅,切中关键,并且文字富于感染力量。 2)杜甫的论诗诗。《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绝前贤畏后生。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里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批评文体,富于感兴活力地评论了庾信、初唐四杰、古今、风雅等文学问题,传达了杜甫本人的独特诗学观,从诗学思想到文体都对后世影响很大。

3)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评《水浒》。“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绝妙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此譬如刺枪,本要杀人,反使出一身家数。”这里的点评着墨不多,但富有传神的力量,揭示了《水浒》中李逵形象的妙处――写宋江以李逵相衬,不料反成李逵之妙。

这种古典感兴批评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从文学文本中寻求感兴的呈现状况。这里所寻求的感兴,并不是简单的个人生存体验,而是在个人生存体验中蕴藉的对于社会生活状况的活的体验。




2.词语批评。 这里主要是指 20世纪2050年代英美“新批评”所代表的注重词语分析的批评模式,其主要代表是英美大学的一批学者或学院批评家 。简要说来,词语批评模式体现如下特点:第一,在文学的基本问题上,认为文学不是对社会的再现或情感的表现的产物,而是词语的构造;第二,在批评的对象上,认为不是作家或社会状况而是作品本体是批评的对象;第三,在批评的焦点上,致力于分析作品词语中的富有意义的特殊状况,如 “朦胧” ambiguity)、“张力”(tension)、“反讽”(irony)、“悖论”(paradox)等;第四,在批评方式上,采用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法,即异常精细地阅读和分析具体文本词语。这种批评模式的批评程序,表现为如下步骤:第一步是寻找在词语和意义上都有深度的文本,第二步是细读词语,第三步是发现其中的特殊语言状况并加以阐释。

3.结构批评。 这里主要是指 20世纪507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结构语言学批评模式,其主要代表为一批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批评家。这种批评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文学的基本问题上,认为文学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系统的产物;第二,在批评对象上,成为关注目标的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它的深层逻辑程序;第三,在批评焦点上,致力于建立制约作品意义系统的语言学模型,如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符号矩阵(semiotic rectangle)等;第四,在批评方式上,有意忽略文本的社会再现、情感表现或词语因素而专注于更大的深层结构的发掘。这种批评模式的操作程序是:第一步发现文本中的要素,第二步将这些要素排列组合成语言学模型,第三步进而推导出某种深层普遍意义,通常是文化意义。例如,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1908- )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S\Z》对巴尔扎克中篇小说《萨拉希涅》(Sarrasine)的分析等。 4心理分析批评。 这是指 20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由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批评。这种批评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升华的产物;第二,文本语言的隐意内容(latent content)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第三,批评的焦点是建立显意manifest content与隐意之间的总的语法结构――“化装”distortion其具体语法规则包括凝缩condensation置换displacement视觉形象visual images二度润饰secondary elaboration);第四,批评的方式为像“释梦”(interpretation of dream)那样阐释文本,主要是作家或人物的无意识结构。例如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神话的阐释。以拉康(Jacques Lacan)为代表的后期心理分析批评,更为突出语言对于无意识的构成作用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他运用由“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组成的“三角结构”阐释爱伦 坡的小说《窃信案》,展示了为作家本人和普通读者所忽略的文学文本新景观。拉康的这种语言论心理分析批评对 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更彰显了心理分析批评的语言论属性。

5.解构批评。 这是指 20世纪6080年代先后兴盛于法国和美国的以“解构”(deconstruction)为特色的批评方式,主要代表有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后期巴尔特、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美国“耶鲁学派”(Yale school)的德曼(Paul de Man)、米勒(Hillis Miller)等。这种解构批评模式的特点有:第一,文学不再是意义自足的有机整体而是充满差异的零散结构,文本也不再由作家主宰而是已经变成“孤儿”;第二,文本的缝隙或边缘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第三,批评的焦点在于透过文本缝隙或边缘而发现制约意义的形而上思维的虚幻性,如延异differance印迹trace播散dissemination补替supplement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等;第四,批评的方式为解构性细读,这种阅读具有“新批评”那种细读精神、但却让其服务于揭露文本的零散性和虚幻性。这种批评模式要求寻找那些存在缝隙的经典文本,通过解构性细读而挖掘出其中潜藏的上述形而上学症候。 6意识形态批评。 这是指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欧美流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1918-1980英国的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和美国的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 )等。这种批评模式的主要特色有:第一,文学不再是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特定语言结构而作出的想象性再现或“挖空”;第二,文本语言及其意识形态蕴涵成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第三,批评的焦点在于借助语言学模型而重构意识形态 及更深邃而微妙的历史 ;第四,批评的方式为文本细读与意识形态阐释的结合。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是这种批评模式的典范作品。他在中国的演讲录《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康拉德《吉姆爷》、《聊斋志异》、鲁迅等作了具体分析

7文化研究”批评。 这是指 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批评模式,它是英国60年代后期兴起的伯明翰“文研究”(Cultural Studies)学派在北美和澳洲进一步扩展的结果。这种批评模式的特点有:第一,文学被视为更大的文化实践的一部分;第二,文学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亚文化等边缘文化类型成为批评关注的主要对象;第三,批评的焦点在于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冲突;第四,对文本的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文化分析成为主要的批评方式。 除了上面描述的批评模式以外,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但已能大致显示现有批评模式的总体轮廓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b063a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