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资料)

2023-04-15 19:01: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资料)》,欢迎阅读!
齐王,纳谏,备课资料,人教,大纲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邵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邵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做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语,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



1




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巨”,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蚋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89)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行文艺术

谢步勇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记述了邹忌借生活小事巧妙讽喻齐王善于纳谏的故事,体现了高超的讽谏艺术。其中,“三”贯穿了全文,是本文行文上的一大妙处。

三问:问妻,问妾,问客。平平淡淡,实为生活中的小事。但为下文引发的治国之道埋下了伏笔。

三答:问的内容一样,问法也基本一致,但三人的回答却不尽相同。妻与妾都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但妻子更先强调说“君美甚”。这细微的差别表现了妻妾不同的身份、情和心理。而客人则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难看出客人的敷衍之情。这看似简单的三答,却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行文简洁之极。 三因: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引发了邹忌的深思,提示了三个原因:“私”畏“求”。表现了邹忌不盲目自大勇于反思的性格特点。

三比:邹忌由自己的生活小事深入思考,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自己与国君相比,“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与“妻、妾、客”相比,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相比,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一国之君更易受到蒙蔽的道理。由于铺垫自然,类比恰当,于是齐王非常高兴地说“善”,邹忌完成了进谏的目的。我们不得不为他高超的讽谏艺术而击节赞叹。 三令:于是齐王下令,接受群臣的进谏,依据三种情形“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给予上、中、下三赏。 三果:以时间为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分别对应了三种结果:“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表现了齐王善于纳谏的良好效果,并最终“战胜于朝廷”。

由上可见,短短的一篇文章,却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读来兴致盎然,引人笑,更引人思。尤其在行文过程中以“三”来结构全文,使文章结构出现了回环之美,耐人寻味,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选自语文报》401期第7)

二、美文荐读

庄辛谏楚襄王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了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938296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