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欢迎阅读!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标签:《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概述
《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与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所作。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浅析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一般曲作无法表现如此丰厚的内容,于是作曲家借鉴西方歌词与伴奏互相独立的歌唱形式,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伴奏。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惨景。后段着重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游击战士、野战兵团星罗棋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慨和必胜信念。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传,感人至深。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并蕴藏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一些旋律,以凸顯民族化特色。它既是诗的背景的描绘,也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女声二部合唱,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河水滚滚,浊流宛转。这条将中原劈成南北两面的河流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哺乳了数以万计的生灵。在这条河的两岸,中华农耕文明开始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苗儿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一片祥和安宁。然而,这桃源之境却因日本人的入侵而不复存在。武汉沦陷后,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人们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河水依然奔流日夜忙,但人们却过着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生活。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怀着满腔的仇恨,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不论是在抗日前线、在敌人后方、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在四面八方都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犹如黄河咆哮的怒涛,后浪推前浪,此起彼伏,越来越猛烈。歌声的激越与起伏,运用轮唱的效果形象地表现出革命的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这股怒潮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是一章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
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过度段器乐曲,把情绪进一步升华,形成歌曲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上世纪30、40年代,烽烟四起、民族危亡,《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万万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唱出了当时民族和时代的最强音,完成了民族解放,如今,我们更应踏着先辈的足迹,奋勇争先,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周广平:从“普遍的音乐”看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思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Z2).
[2]梁荣超:新版唱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J],人民音乐,1995(12).
[3]周广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分析[J],人民音乐,1998(08).
[4]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J],人民音乐,1998(09).
[5]何平:关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04).
[6]周广平:《黄河大合唱》在音乐创作形式上的启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04).
[7]郑夏冰:音符间迸发出的民族情感——冼星海及其《黄河大合唱》[J],福建艺术,2003(02).
[8]王登绒:《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J],洛阳大学学报,2004(03).
郭振将,1991—,山东泰安人,聊城大学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50674dc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