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11-20 17:13: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插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插画,语文,作用,小学,教学


插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天台县坦头中心小学 陈慧雅

[ ]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是小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正确认识插画在课文中诸如营造语言情景、激发形象思维、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的作俑, 是进行插画艺术构思与创意, 把握造型与技法分寸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插画;插图;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资源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与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插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插画艺术与绘画艺术联姻使得前者无论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求,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着长足的进展,展示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具表现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艺术成了基础学科,插画成了应用学科,广义的“插画”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 统统称为“插画”。作为小学教材的插, 笔者认为, 它既有一般文学插画的功用, 同时也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教材插画的意义, 是进行插画艺术构思与创意, 把握造型与技法分寸,合理授学与立德树人的前提。

小学教材中的插画不仅数量多,而且色彩鲜艳,具体形象,富有童趣。这些插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插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吸引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而现行教材所配备的每一幅插画,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极大地迎合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书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一个个新颖的故事。一节新课伊始,同学们的眼神总是先游移于文本插画上,这些缤纷的画面引发了他们多少童真而又神奇的遐想。所以执教者如何抓住有效契机开启学生们兴趣的阀门,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

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书中配有插画,插画内容与本课紧密相连,教师以插画导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画,引发学生思考:“这块石头长相奇特,是如何形成的?”根据课文题目“ 滴水穿石”引发想象: 水滴真的能将石头滴穿吗?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产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师讲解,以此形成一种期待,接下来文章内容的讲解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 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小学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他们热情单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低下,对于生硬的文字语言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时插画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阐释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画,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并且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课文中的插画有的是单幅的,有的是双幅的,还有的是连续几幅的,但是每幅图画都包涵了课文中的不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学习配有双幅图以上的课文时, 我们不仅可以

1




让学生来说说每一幅画的大概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画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语文年级下册的第8 课《棉鞋里的阳光》时,我们可以巧妙地用好文中的两幅图。分别出示这两幅图先让学生说说:图上说了什么内容呢? (第一幅讲的是妈妈给奶奶晒棉被,第二幅图讲的是小峰给奶奶晒棉鞋。)再让学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中的内容? 哪几个自然段又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呢?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便有了很清晰的思路;学习语文年级下册的第32《阿德的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身不需要对课文细节了解得多么详细,课堂目标是通过阿德做的梦来了解科学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课文每段话都配备了插图,即使学生不读课文,直接看插图也是可以看懂文意的,不就像孩子喜欢看的漫画吗?这样理解课文就一点难度都没有了。

三.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且能够不依赖教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学会自己创作,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课文中的插画表现的都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假如我们只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学习就犹如一潭死水,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因为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为插画配音,则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解《狼和小羊》一文时,文章中的一句话“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为此句是文章的结尾句,所以用的是省略号,这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应结合插画内容, 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续编故事的结局。有的学生就会看到插画中小羊身后是小河,会续编“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灵机一动,转了个身,狼就扑进了小河中,被冲向下游了”也有学生看到小河边上有石头,就会续编“狼往小羊身上扑去,但小羊踩着石头跳到了河对岸,狼没有扑到小羊,被石头绊倒摔进了河里”。可见,通过插画来续编课文的结局,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巧用引导,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插画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等为素材, 把其中的形象、场景绘制成图画, 使得文学语言立体化, 抽象文字通过画家的想象、构思、提炼、加工, 从而创造山鲜活、生动感人的神奇境界, 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产生共鸣。儿童学习知识时, 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去感受艺术形象, 学生面对图画中的形象, 感到新鲜、亲切,就会触发描述性语言的动机, 对于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和篇章知识, 促进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 无疑是便捷的、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观察情境, 体验情境, 就会使学生在欣赏图画时扩展个人眼界, 感受美感乐趣, 情有所牵, 心有所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插画中恰如其分、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 线条的曲折, 色彩的浓淡, 空间的远近, 体积的大小等等都能调动人的感觉, 使人产生视觉高潮, 引起情感效应, 学生可以体验到自然的美好, 生命的美好。教师正可以借此创设教学的情感氛围, 调动起学生的内在情感, 接通学生平时经验和感受的积累, 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 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f55a99716fc700aba68fc0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