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老子政治哲学同与异

2023-02-28 11:28: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孔子、老子政治哲学同与异》,欢迎阅读!
孔子,政治哲学,老子
论孔子、老子政治哲学同与异

摘要: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 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哲学思想作一解读, 从中寻找其异同: 孔子以为基础的为政以德哲学思想, 与老子的以为基础的无为无不为哲学思想存在着差异, 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

一、孔老的时代背景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被史家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之际, 这是中国社会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 东周平王立, 为避戎寇, 迁于洛邑。自此以后, 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史记周本纪》 。诸侯们打着尊王攘的旗号大行霸政”, 利益的重新分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而频繁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时代断裂”, 恰恰为学术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繁盛的契机。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大裂变大冲突大组合的时期, 是对三代以来神政治观念、人文思想进行理性检讨和反思的时期, 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 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 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涌现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 如齐之管仲、晏婴, 郑之子产、邓析, 鲁之孔子, 楚之老聃、范蠡, 之孙武, 宋之墨翟, 等等。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 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 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这一时期就是后来时代的人们需要时时回顾和反思的思想与文化的轴心时代, 它孕育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为我们后来者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的馈赠。

二、孔老政治哲学之异

孔子和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 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退隐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孔子强调礼治和德治, 提倡仁礼并重, 以维系社会, 安定民生。孔子认为, 崩乐坏之后, 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 实行无为而治。下面分就两个基本方面对孔老政治哲学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

1. 政治哲学基础———仁、礼与道的差异

孔子的政治哲学基础是”, 即借助伦理道德和政治道德的规范, 抑制或缓和个人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 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的概念, 孔子以前就有, 春秋时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 并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子曰: “爱人。—《论语颜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要友善相爱, 相互帮助。

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周公就制定了周礼。不过, 孔子是从多方面对进行论述的第一人。“礼”的含义是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 “,经国家, 定社, 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这是说, 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 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和起点, 是其构建宇宙论、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的基础与内核。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 强字之曰道。——《老子》是天地之始、本原, 同时又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由它产生变化。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最终, 产生了天地万物和纷繁复


杂、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那么天地万物是以什么样的法则运行着的呢?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此处的自然”, 指自然而然, 即自然之法则。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 要尽量少地去对其进行人为的干预。因此法自然道是无为而常任自然的。无为而任自然就是道的本质属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

2. 政治理念———“为仁由己道法自然的区别

在对核心价值的追求上, 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 远乎?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论语述而》) “的实现靠的是主观的努力追求, 由此奠定了人政治中的主体性, 强调了人为的主动性, 所以孔子在仁礼学说的基础上建构的为政以德政治理念也必定是积极的、有为的。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礼治 政治与伦理的结合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治是伦理的扩大, 伦理是政治的基础, 孔子认为为人孝弟就会少有犯上作乱忠是孝的扩大。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德治经济上的体现就是富民”, 孔子认为施行德治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 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

老子不提倡有为, 认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老子》老子强道法自然”,他认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老子》老子所言的无为”, 指的是在道的原则下顺其自然, 不妄言、妄行以损道, 不对百姓过多的干扰, 让百姓各得其所, 自化自富,因顺自然。然而,老子的无为而治绝非绝对的无为, 放任自流, 而是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孔老政治哲学之同

1. 要求统治者修身、克己, 以天下为己任

孔子所主张的德治实际上就是要求统治者把人们内在的德性、人格修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也就是内圣外王之说。在《论语宪问》篇中, 孔子将修己的目的陈述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之所以在政治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因为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在老子看来, 最适宜做统治者的当属圣人”, 只有圣人在位, 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管理好百姓。老子反复阐述了圣人作为道的体现者的人格特征和圣人无为而治的原则、效果和意义等, 充分表明了老子对圣人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怎样才可以成为圣人呢? 老子认为首先也要修身,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老子》形体与精神和谐不偏离, 平气和, 洗清杂念摒除妄见, 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 2. 反对严刑苛政, 主张治国以民为本

在孔子的政治哲学中充满了的精神。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孔子反对使用暴力, 反对战争, “为政, 焉用杀?” ——《论语颜渊》

老子亦揭示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老子》体现出老子的重民思想。老子同样强烈反对使用暴力, 反对战争, “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f11a8f14693daef5ef73db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