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

2022-04-09 13:28: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欢迎阅读!
卢曼,理论,社会,系统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报纸稿)





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学的、活跃的、入世的学者,其研究触角遍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教学艺术理论生态学、科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他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以其思辨、抽象特点著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感悟。这一理论仅引发了社会学界的热烈讨论,而且受到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曾与哈贝马斯就这一理论行过争论,并联名出版了反映这场争论的文集社会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什么?》1971。卢曼最重要的著作是《社会诸系统》1984)和《社会社会1997

卢曼一生著述颇丰,属于当代思想家中勤于耕耘的多产者。根据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域,可以把其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基本理论著述,以《社会诸系统》和《社会的社会》为核心,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经济社会艺术社会法律,以及两部手稿《社会政治》与《社会宗教社会诸系统——一般性理论之纲要》是他整个研究的引论,社会社会》则是卢曼本人对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其它几部著作是分布在几个最重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总体轮廓。

第二类著作是关于概念史的研究包括一些当代社会科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如:法权、国家、国家至上、个体主义、伦理、道德、文化自我指涉、作为激情的爱、天然或未开化,等等。卢曼在四卷本的社会结构与语义学》等著作中对于上述概念分别作了历史语义学的考察,虽然没有列入总的理论体系,但这些博学多才的概念史研究对于前面的抽象理论恰恰是必要的补充。通过这些个别的研究和卢曼提供的内容丰富、阐释充分的原始资料即使是社会系统理论完全陌生的读者,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这一理论的总体设想,并了解它的基本内涵。

第三类著作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和政治哲学问题展开的具体分析,比如《风险社会学》《大众媒体的真实性》《生态学的联系》《福利国家的政治理论》等等。卢曼担任公职的经历使他持续保有研究组织社会学问题的兴趣,他在这方面的著述有《正式组织的功能和效果》1964,重要手稿《组织与决策》2000,以及《社会的组织》。应该说,这些著作加重了他的社会政治哲学分量。尽管卢曼的研究风格一贯是倾向于纯学术化的,他在理论阐述中十分重视始终保持观察者的距离,但以上这些著作还是可以被视为现实性的和最接近政治领域的,因此在他的所有著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卢曼的学术研究以现象观系统论为线索,广泛地穿行于各个学科领域,其中许多观点是原创性的。比如他对于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对于行为与意义的反思他所提出的交互偶变性、自我指涉、自我创生、复杂性化约等一套概念,都烙上了他自己独特的研究迹。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给我们总的印象是:论域宽广,资料丰厚,个性鲜明,但其思维之抽象和观点之艰深却令人望而却步。建立“卡片箱”是卢曼做学问的独特方式,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证收集在卡片箱中的文献,使各种文本之间形成一种无言的对话,体现出他的对研究风格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重要之点包括:

1社会系统被看作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



1


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系统还能够透过环境进一步对世界有所了解,以求扩大自身的活动场域和运作的可能性参照。

2、实现了系统理论的第二次范式转变。如果说,从探讨系统内部整体与部分的差异转向探讨系统与环境的差异是系统理论的第一次范式转变,那么系统理论中的环境开放性概念被涵括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自我指涉概念所取代,则是系统理论的第二次范式转变。曼认为,社会系统不仅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的特性,而且具有自我指涉、自我再生的特性。自我再生是生物学家洪博托·玛图拉那(Humberto Maturana1972年提出的概念,指生命体借助内在成分的互动,反复产生其自身的构成网络卢曼借用了这一概念,并于1985年将自我再生概念纳入自我指涉概念之中。他的自我指涉理论不仅通过讨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推进了对系统开放性的认识,而且提出了同样重要的系统封闭性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自我再生功能,系统能够抗拒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产生自身的秩序。

3自我指涉理论对主体性和内因论的再次确认。个体凭借着自我再生运作,可以将自己的内在元素或事件同外部环境或他人区分开来,并由此展示其自我主体性。应该说,只有个体本身能够决定,他要接受什么,他要如何建构自己的特性,以与他人相区别。同样,一社会系统通过自我再生运作,也可以再生其要素,并由此突显自己的主体性,以区别于其社会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性是不受制于外部环境或其它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其它统的作用只限于提示一些可能的自我确认方式,只有当个体或系统接受了这些提示,并将其纳入自我再生运作中时,这些外在的影响力才有意义。例如,科学界就是一个自我指涉系统,它本身具有产生动因、促进知识发展的自主性;外在经济环境的相关因素,只有被转换成科学系统的内在运作以后,才能发挥影响。卢曼这些论述,再次确认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

4、对于帕森斯首先提出的交互偶变性概念作了重要发挥,意指甲乙双方的沟通实际上是在一个无限可能性的视域中进行选择,因此,拒绝、故意曲解、不做反应或是以替代行为来对待对方的建议都是可能的,这对于理性前提下理解的沟通是一个严重挑战。按照传统符号互动论和解释学的社会学观点,沟通要以甲乙双方的共有符号及统一性文化价值为先决条件,使人们能够交换观点、互补期望、表达同理心,也就是取得某种共识。而按照卢曼的解释,沟通的所谓前提条件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实际上也不必达到什么共识,沟通系统只需与时俱迁地调整好自己的偶变选择,对于双方的偏差、冲突、误解做出适当处理就可以了。更彻底一点说,甲乙双方的透明度未必能增加沟通的可能性;相反,由于两个系统均存在自我指涉运作,因此透明度越高,沟通不成的可能性会越大。这种见解完全背离了以往关于交互主体的结构性解释,而成为一种带有后现代意味的行为主义解释。因为,文化价值的一致性也好,沟通的理性前提也好,政治运作的规则也好,解释学的良知共识也好,这些社会秩序赖以存在的传统手段,在此全部都失去了意义。卢曼进一步指出,社会秩序的维持并非在于人与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理解或制裁,而在于甲乙双方如何接受彼此的选择而限制自己进一步的选择行为,也就是如何针对对方的选择来调适自己的行为。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当今哲学社会学共同关注的前沿理论也是世界哲学发展潮流中的一个亮点。相信对于卢曼及其理论研究,会有助于我国当代的学术研讨和理论建树。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c38bcf9ec3d5bbfd0a74c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