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族民族舞蹈

2023-02-10 23:34: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壮族民族舞蹈》,欢迎阅读!
壮族,民族舞
浅谈壮族民族舞蹈

摘要:各民族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民族; 在壮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壮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壮族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壮族自身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式多样的民族舞蹈。其有鲜明的壮族生活印记,与其他民族的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壮族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壮族文化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壮族舞蹈的文化蕴涵

1.1多功能文化的表征。壮族舞蹈在目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被人们认证一种多功能文化,不仅是人们运动的表现形式,从哲学的价值论角度分析,人类活动通常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功利性的活动目的,壮族的舞蹈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当今壮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联系和交流的载体,成为一种人体文化,使观赏的人们获得知识、教育和审美娱乐等。

1.2宗教文化蕴含。在古人对舞蹈的研究中,人为同源,这就说明了舞蹈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壮族舞蹈中有巫舞、师公舞、道公舞、僧公舞等宗教性舞蹈,在壮族宗教祭祀仪式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巫师进行巫舞等,在这一宗教文化蕴含中,壮族的舞蹈就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作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活动的属性存在的,这也是壮族宗教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性蕴涵。舞蹈被作为人体文化的一种,那么它将承载着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从对壮族舞蹈的创作与的分析过程来看,都是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的,所以不难分析出,壮族舞蹈中蕴涵人性的美,人们通过舞蹈来表现人体的文化意味,这也就是从舞蹈的角度分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2.1韵律上的内敛外张的艺术特色。在欣赏壮族舞蹈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在动作幅度上都比较小,在舞蹈的速度上也并不快,具有委婉耐人寻味的意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气势上比较内敛,将这内敛的状态融入到感情中并扩散开来,转化为激情四射的舞蹈韵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张力,即外张的艺术特色。

2.2表现形式上的模拟和表现的艺术特色。壮族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虚拟化到表现性的发展过程,是虚拟性和表现性的统一,这与壮族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2.3节奏上的和谐以及热烈的艺术特征。壮族舞蹈在节奏的表现上是比较突出的,节奏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在壮族舞蹈的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是比较分明的,比较强的节奏感对舞蹈动作和韵律的掌控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节奏上的和谐,而形体动作随着节奏大小、强弱的变化而变化着,使观赏人的视觉产生波动,达到情感的共鸣,和谐与热烈相统一,也是壮族舞蹈的典型艺术特征之一。 键词:民族,壮族,壮族舞蹈 壮族民族舞蹈的风格

3.1舞姿造型特点。体态是一切舞蹈的基本形态的表征。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基本体态,并始终融会贯通到整个舞蹈动作的流动中。这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所产生的审美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其独特的体


态造型及风格特征,是其他民族的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产生于蛙崇拜这一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蚂拐舞》,其基本的体态是蛙式:双腿分开,双手打开弯肘向上或者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造型别致,有一种雄壮神秘之感。

动律特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它是姿态的运动过程,分为运动部分和运动方式。《蚂拐舞》的主要动律两跳一停五点步,表现在膝部和脚上,上身和手势变化不多,常以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身体旁后侧仰,配合下身动作起到平衡协调及稳定的作用。而双腿在腰部的发力和驱动下,向前(或其他方向)做出有弹性力度的、带后踢腿的两步跃跳。落脚停在八字步位上,同时,身体板腰后仰配合两拍完成。到第三、四拍,动力腿在膝部强有力的抖弹的驱动下,在一拍之内连续急促地点地四下,第四拍结束时,脚下有一个向外或向里的整个动作简洁清晰,个性独特,特征鲜明。

《壮采茶》的动作优美活泼,扇花丰富多样,舞步灵巧轻盈。扇花部分除绕扇与汉族采茶舞的扇花相同之外,还有点扇、翻扇,主要步伐有后踏步、跳点步、前踹后抬步等。它的主要动律是以腰带动头、肩、胯部的反复扭动。

《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要矮(艺人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它的主要律动特征是膝部的颤、腕部的转、肩部的绕、胯部的扭和上身的晃,富有壮族舞蹈特有风格

3.2舞蹈的内容特点。壮族舞蹈多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等祭祀仪式密切联系。最早记录,壮族舞蹈的花山壁画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穿鸟兽服饰,模拟鸟兽动作、形态的舞蹈称之为拟兽(鸟)舞。这类舞蹈在广西境内流传相当广泛。这类舞蹈大部分在欢庆春节时表演,动作多模拟鸟兽形态,服饰道具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很受群众欢迎。

欢乐之舞――春牛舞。这种舞蹈多在春节和三月初三举行,寓意欢乐和祥和,舞者由四人组成,他们披戴牛形布制道具,分别扮成2头牛,1人舞牛头,1舞牛身,另有2人伴舞。舞蹈动作主要模仿牛的生活形象,通过2牛进退、四角相犄、拉犁、睡卧等动作,活灵活现地表现牛的雄健、粗犷、拙朴的性格,在春天里,在耕牛即将走进田野里时,人们跳起春牛舞,寓意闹春耕祈丰年的欢乐景象。舞者在鼓乐的节奏下,舞姿雄劲奔放,动作苍劲雄浑,舞蹈动作整齐协调,诙谐有趣,形象生动逼真。

超度之舞――师公舞和道公舞。这两种舞蹈主要是安抚和超度死者灵魂而编排,在为死者超度、安花架桥、安龙祭祀等仪式中进行,舞蹈形式有变化,有独舞和群舞之分,两种形式交替进行,跳舞者手持器械,由鼓锣伴奏,且歌且舞,舞蹈动作变化多样,通过踏步、跳跃、转体、弯腰和摆手等程式化姿势,寓意人类的灵魂不灭,为亡者超度,表现请神、送魂、赶鬼等内容。这两种舞蹈的舞姿婉转奔放,富于变化。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传承和保护,更在于在学习承民族舞蹈的基础上,把握住本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以新的思想与新的理念进行创新,使民族民间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成就一代新的民族舞蹈,对民族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参考文献:

[1]徐学铭.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载歌载舞教学形式的可行.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

[2]王锦峰.浅谈中国民间舞教学中语言讲解的完善运用.北方音乐2009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4642f3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