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绘,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绘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表达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绘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表达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表达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表达,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绘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绘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表达,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假如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水准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能够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能够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能够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假如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能够促动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假如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局部,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能够极大地促动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动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增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表达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能够使其他教师有效地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理解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能够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理解。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绘,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展开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所以,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水准,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
分析相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当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能够促动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相关教师实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案例产生
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
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多数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绘,它能够描绘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能够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动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说明,儿童理解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个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度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实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实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动这个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实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实行思维,这样不但能够协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13f177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