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3-05-09 17:08: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欢迎阅读!
勿施于人,己所不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本释义

拼音:jǐ suǒ bú yù,wù shī yú rén。

字义: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于:介词,在。

翻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释为对方)

出处:

——孔子《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英文:

1):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thers.

2):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them to do to you.

3):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o do. 日语:

已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勿(なか) 俄语:

Чегó себé не хóчешь,тогó другóму не желáй. 示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背景介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的两句,仅看《论语·卫灵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就知子贡提问的是规范行为的话。当今我们知道行为规范的话,就有专属性的,也就是说一定要这么做,而


“恕”主要指思想感应上的,可行可不行,是不能混到你规范准则行为中去的,开始孔子答“恕”就有点答非所问,还似乎打了个疑问,最后才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指行为上的,指到其它方面就不对了。那孔子到底指奉行什么行为呢?从《颜渊篇》的“见大宾”“如承大祭”,孔子只是说他倡导的周礼行为。

论语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黄帝阴符经》、《论语》、《易经》和《道德经》,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相关辨析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9500b1cf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c.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