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惊悚电影中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分析——应用心理学

2023-03-12 06:2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惊悚电影中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分析——应用心理学》,欢迎阅读!
知觉,惊悚,心理学,有关,心理




题目:心理惊悚电影中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分析





电影材料:《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directed by David Fincher)

《狙击电话亭》(Phone Booth,2003,directed by Joel Schumache)



1.《搏击俱乐部》与自我知觉

杰克是一位全身透着中年危机意识的人,生活一团糟,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厌恶甚至憎恨自己,只能常常参加各种团体咨询会,只为了能接触人群、寻求慰藉。在一个街头挑衅中,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两人阴差阳错地成了好友,并在泰勒的主导下开始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宗旨在发泄情绪。杰克也在泰勒的“暴力疗法”之下变得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常规,但是,与此同时此时越来越无法控制的无数“搏击俱乐部”成员却发起全国性的暴动,他们炸毁了不少建筑物。这一切杰克却只能看着而无从下手。观众们也在电影的最后惊讶地发现杰克与泰勒其实是一个人,一个人格分裂的双重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一手制造,而这一切也只有他自己摆平。

导演试图在努力说服我们对抛去现代社会的结构与文明不谈而去关注人生存下来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因素,抛开这些有关无政府主义、暴力解决一切的片面观点不看,但他的确在主人公杰克的自我知觉及其在自我内心矛盾中挣扎时或者说是在与另一个自我“泰勒”的交涉中自我认知的改变的刻画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电影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假设方式,但究其所表达的观点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益的。杰克奋斗了十几年,有点小钱,但在公司里仍旧被上司牵着鼻子,生活中没有可以依赖的人使他很容易爱上咨询会中并不熟识但却倾诉内心的任意一位交谈者,这种空虚感以及他自身存在感的缺失使他有严重的焦虑症,也导致本性的懦弱。另一方面内心的阴影“泰勒”却像一条蟒蛇一样用极端的暴力方式侵蚀着他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另一个他狂暴、躁动、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也有着像乔布斯一样的个人引力场来驱使众多“搏击俱乐部”成员为他卖命。

纵然电影的故事和画面看来都是及夸张无比的,但它在心理上给人的冲击却因为这样的夸张性而放大从而印象深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自我知觉带给我们的从来都是双重的效应,自我激励的产生亦或是导致不良心理的恶性循环。如若能把握好自身的自我认知,通过与他人对比、自我反省、自我律己等方法,会更好地控制激励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产生自身的自信息和自尊心的提升就如杰克内心的泰勒给激发出他的不那么极端的勇敢、自信,从而产生了领导力。相反,就像生活一团糟时候的杰克觉得懦弱、自卑、焦虑、内心缺乏慰藉,这样的的自我知觉将导致个人的不良态度,甚至于走向毁灭。




2.《狙击电话亭》与社会知觉

广告推销员斯图在外面瞒着妻子有一个秘密情人,为了躲避妻子的电话单检查,这天他又偷偷溜到街上公用电话亭准备打电话约会情人。不料,在他进入电话亭的一刹那,电话铃响了。虽然不知是谁打的电话,出于习惯,斯图拿起了听筒。一把阴沉单调的男声随即响起,警告斯图不要挂掉,否则将血渐街头!斯图当然没有理会这恶作剧般的警告,马上挂了电话。这时,一声枪响,一名路人已经倒在地上。斯图吓得魂飞魄散,动也不敢动。警察闻讯而来,然而他们对斯图的解释怎么也不相信,斯图还成了枪击案的主要嫌疑人。一时间,全城轰动,斯图的妻子和情人都闻讯赶来了。

快节奏的电影节奏和蒙太奇式的剪辑使整部电影精彩绝伦扣人心弦,同时又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究竟是真诚的实在的还是虚伪的。同搏击俱乐部一样,本片的导演也在试图用一种极端的假设来阐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探讨个人与社会最根本的关系。这就牵扯到了斯图本人对于他所处的环境的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经纪人,他年少多金,穿梭在金钱与闪光灯之中,纸醉金迷的生活使得他忘记了最根本的美好,他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可以栖居的住所、一位做好饭等着自己回家的妻子。但在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会让那些潜规则、那些伪装、自大的心理充斥着自己的生活。他撒谎,他拜金,他见风使舵,他甚至毫无顾忌地辱骂那些在他看来卑贱的人。你可以说也许是他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迫使他变成这样,社会认知本事就是具有选择性的,他可以选择不去出轨、不去当着所有人的面当街揭人的短、不去玩弄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而在这一通电话结束之后,也就是影片的 结尾,他就是这样选择的。

很久以前我就能感觉到某些社会认知对我们从小到大生活的影响。诸如上大学之前的十年寒窗,老师学长都告诉我们上了大学就到了天堂,你可以早上九点去上课,你可以考试61分种种。但当我自己真正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学习任务依旧很重,而且还有更多别的方面的或是知识性或是技能性的东西需要了解,学习诸如“坏学生”这样的称号一旦被老师灌再某个同学身上,就意味着他不好好学习,思想品质也不好,但当你真正去跟他接触,试着了解他的世界你会发现并不是这样,也许他不喜欢学习但是他所以执着于的东西或许有足够的魅力让你听他讲着一个下午。现在,我们又被灌输着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如斯图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样: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金钱、欺骗、谎言和潜规则等等,无论是看到还是听到,总有这样的说法,社会是很险恶的,大学交不到真心朋友,一毕业都是竞争对手。我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倾向于理想化地对待这些刻板印象,把人际关系更简单化。同时我也觉得,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你就会被这些印象蒙蔽住双眼,从而发现不到生活中的美和人性的闪光点。就像斯图习惯了看到这些尔虞我诈,金钱谎言,从而忽视了在家守候他的妻子,那个很仰慕他的刚入行的小伙子。



好的电影都是一种假设,让我们在其中探寻自我而心理学的视角则让我们从理性层面而非仅仅感受去从电影中获得那些心理体验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也许实践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但有那么一种意识去实践总是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4c78d297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