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塞诗

2022-03-26 03:53:4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边塞诗》,欢迎阅读!
边塞诗
浅谈唐代边塞诗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使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其文化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在唐代文坛上,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 唐诗是中国诗歌中色彩缤纷的花园,而唐代边塞诗又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奇葩,边塞诗作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流派,反映了唐代的民族政策、朝廷征戍、边塞战争、边疆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唐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起到必要的佐证作用。在唐代诗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喜欢读边塞诗,它带给我诸多感受。

从美学品性来说,唐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壮健的生命力,体现了当时高扬宏壮的民族精神。清人姚鼐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非书》)这正可以用来形容唐边塞诗。有人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特征,简拟骏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更是直接从边塞诗中得到的启发。 通过阅读唐代的边塞诗,我认为唐代边塞诗可以反应出以下五点 一、开阔壮丽的景象

唐代之前也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篇,但大都是描写细腻的小园小景,直到唐代边塞诗的出现,眼界突然拓宽,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诗人借助面(大漠)和线(长河)、直烟和圆日对比,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开阔的景象,使人被大的空间感染,心胸也随之开阔。又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使用蒙太奇的方式把空间之景和时间之景梦幻般的组合,使景象既具形象的立体感,又具历史的沧桑感。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用形象的比喻勾画出边塞地区独特的夜色风光。

二、豪迈乐观的精神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等,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唐代边塞诗中不胜枚举。唐代国力强盛,造就了唐代诗人自豪勇敢的精神气质,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愿望,这些精神气质自然的融入在他们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力量,而这些力量也使诗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千年长青。


边塞生活条件艰苦,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严寒;也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荒凉,但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而这种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悲苦心绪都被激昂慷慨、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掩盖。如王翰的《凉洲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的悲伤成分,便被豪情所掩盖。

三、奇幻瑰丽的画卷

如果说田园山水诗是水墨画,那么边塞诗就是泼墨泼彩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仿佛大块的墨色与灿烂的金色、冷艳的胭脂、凝重的紫色互相交融,形成浓墨重彩的画面。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下大漠如沙,泛着清冷的光芒,一下把人带到塞外的冷酷环境,使读者自然的与边疆战士形成共鸣,形成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深刻感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白日、黄昏、山河、烽火、战马,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构成了边塞特有的风景图画。 四、深沉真挚的情感

边塞诗虽不是情诗,但仍体现出丰富的情感,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写出了枕上片刻,对方却以处于千里之外,离别的伤感在甜蜜温馨的春梦中显得尤为深刻。而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的诗句中,美丽梦中的亲人已成了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已有的希望与未知的失望交织,使诗句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以边疆战士一年年的白骨堆积,却只换来串串葡萄进入皇家内院,如此强烈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无情鞭挞。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照茫茫荒沙,如霜如雪,天上地上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令人望而生寒,笛声哀怨,气氛冷落,空荡孤寂,塑造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让人触景伤情,倍感痛苦凄凉。此诗把远离故土戍边思人的离愁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饱满。

五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还体现在他们的建功立业尤其封侯情结上。封侯是封建社会朝廷对文臣武将所建功勋的一种认定,它既反映了封侯者对国家的贡献,也体现了封侯者的人生追求。那无尚的荣耀引得诗人憧憬,不惜付出青春和家庭幸福,


甚至付出了生命。尽管我们在唐诗中听到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悔叹和“横行俱是封侯者”(翁绶《陇头吟》)的怨怒,但封侯的情结依然在诗人的心头滋生蔓延。杨炯《紫骝马》说:“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杜甫《后出塞》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即是说大丈夫在世,要有英雄之志和建功的渴望,这样才不负圣朝。钱起《卢龙塞送韦掌记》:“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时代给文武之人皆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封侯的目标可以实现而并非遥不可及。“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钱起《送崔校书从军》),“二十便封侯,名居第一流”(张祜《少年乐》),字里行间透露出自信和自豪。

边塞诗虽然只写塞外,但内容并不狭窄,却反而带给人宽阔的视野,在情景交融中使人印象尤为深刻,是唐代边塞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的波澜状况而又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卷。

唐朝的边塞诗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边塞诗中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唐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首标征戍。明代李攀龙、王世懋、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丛奇葩,十分引人瞩目。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滥觞,唐以后亦赓续未断,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恢宏局面的,却只有唐代。 唐代那个令人无限向往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其留下的气象广大的边塞诗,足以让我们回味千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cb1b725dd36a32d737581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