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2022-04-16 07: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概念界说新论》,欢迎阅读!
新论,概念,文化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摘要题】理论探讨



【英文摘要】Th……

一“文化”的中西词源学考察

同其他学科许多基础概念一样,“文化”概念也有一个从古典到当代、从混沌到澄明、从指意偏狭到内涵、外延得到深广度开拓的漫长发展和反复冶锻的历程。

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和“化”的并连使用始见于《周易·贲卦·象传》,其文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此法教而化成天下也”。考之典册,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及“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等类似的表达。可以说,从精神化易的层面谈文化的思路乃是中国古人沿袭的基本趋向。不过,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则是外来的语汇,相当于英语的“Culture”和德语的“Kultur”,而它们又来自拉丁语的“Cultura”,原义含有神明崇拜、耕种、练习、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意思。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从一开始就较偏重精神教化不同,西方的“Culture”更多地展现了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18世纪以后,“Culture”在西方语言中演化成个人的素养、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化问题才真正摆脱朦胧的“前科学”状态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从泰勒在1871年发表了《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第一次给出文化的专门概念以后,定义文化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学者中流行起来。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界切入分析,一方面为我们深入把文化论题提供了必要基础和丰富启示,另一方面,又可能让我们陷入文化定义林立的迷宫,甚至失去自己的清醒判断。因而,对纷纭庞杂的文化定义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清理,既洞识其优长,又见察其缺失,不拘一家,择善而从之,从而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高度的更明晰和更准确的界说,无疑是必要的。

二不同视域下的文化界定

面对中外论者们给出的庞杂繁复的文化定义,逐一予以考察也许是一件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许多学者都试图在发现这些文化义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对它们予以归纳分类再加以解析。如曹锡仁在《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将文化定义分为四类:(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1](3)。胡潇的《文化现象学》中则分为七类:(1)现象描述性的定义;(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2](36)。这些归纳类别与取谓不一,大致路向却是相仿的。比较而言,胡潇的七分法的视野虽不是绝然完全和一定准确的,但确实更见开阔与丰富,提供了一条颇具启发性的线索,我们倾向于以之为基础将诸种文化定义精练成如下五类:

1.描述性定义

该类定义一般以对文化内容或成果的详加罗列和具体描述为特征,也是最为常见

[1][2][3][4][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c85c301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3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