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

2022-11-23 12:1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欢迎阅读!
育才,幼儿教育,什么样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

一、为什么教

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反思的问题。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启蒙、养成教育的重任。然而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认知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教育: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忽视自我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这一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

各类报道中时常能看到:3岁的孩子能背诵唐诗三百首、4幼儿算术已达到小学年级的水平、5岁儿童会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1000位、6岁儿童对画的临摹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功底、7岁时钢琴已达到业余8级水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为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能成为这样的“神童”而沾沾自喜,又有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因其孩子或学生不如“神童”而懊丧,并竭尽全力去培养,于是家长、老师苦不堪言,孩子更是难承其负。

我们姑且把上述的幼儿教育称之为“提前教育”,这种“提前教育”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呢?大量的专门辨别和记忆的活动、长时间的技能训练,儿童的知识、技能是日益丰富起来了,但他们的兴趣却未必与之俱增,甚至相反是与日俱减。据笔者曾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访问100多名37幼儿中,80%以上双休日都有安排。而当问及其快乐与否时,其中竟有高达90%幼儿回答“没有练字”、“不要画画”、“不要弹琴”、“不学……”的双休日是最快乐的。这样的教育充其量只是发展了幼儿狭隘的智育──侧重记忆、逻辑推理能力,和片面的美育──只注意技法的训练,临摹得很像,但不会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幼儿身体疲劳、心理压抑,何来身心健康发展,更没有和谐了。至于要学会“做人”,那只是今后孩子长大了慢慢再教育的事。如此教育甚是危险,等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时怕已是来不及了。

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新《纲要》在其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和组织的实施、评价等部分的表述中,非常重视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倡导我们“为什么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已有机地渗透其中。借用日本著名教育家松浦晃一郎的话: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了让儿童能够一生持续地学习,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的贡献,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

二、教些什么(怎么教)

对“在幼儿园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的思考,其答案依赖不同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目前,还是有许多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发的活动和游戏,并不等于学习,并不等于认知发展。对于学习的记忆,他们忘不了现有的有组织的上课和那些刻板的程序,并想当然地认为,那些东西才是孩子们学习所必须的;对于一些学前教育管理人员,有时也迫于种种的压力促使教师们过多地采用非常“正规”的教育手段,为那些看


得见(短期效果)的教育效果而教。过分依赖指定的教科书,过多地只是在教室里“活动”,用一成不变教学程序从事着教育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们只能更多地按他们的意图进行“正规”的教学

当然,笔者并非是要全盘否定以往的教育活动,而是让大家在日常的教养活动中,进一步反思,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我们也许要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作出新的诠释。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产生力量,对幼儿来说,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学术界关于“IQ”和“EQ的讨论,也许给了实践中的教师一个思考的新视野。有一则消息也许让我们对今后的幼儿教育会有些新的思考:

19871月,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当中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幼儿园”。“在幼儿您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也就是思考怎样让我们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新《纲要》更强调以一种“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这一知识观在新《纲要》中多处可见: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纲要?语言》);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纲要?社会》);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纲要?科学》);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各种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需要的“做中学”。不难发现,新《纲要》要求教师尽快地从以往注重静态的知识、描述性知识(表征性知识)、习得性(掌握性)知识的传授,向让幼儿自主获得过程性知识(动态)、行动性知识、构建性知识转变。实践中,什么样的科学常识、音乐、美术教育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又可以用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说我们正在从事的教育是在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准备,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呢?!

三、如何评价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幼儿教育?北师大副教授肖川曾在《人民政协报》上撰文,对“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作过如下表述:“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f4cb1b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