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文学的本质》,欢迎阅读!
浅析文学本质
11汉师一班 蒋勤效
内容摘要:
文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因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演变、扩充所带来的多样性,而且也是文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显现。即文学不断地摆脱和融化附着与自身之上的种种非文学因素,从杂多走向纯粹,又从单纯走向丰富,从而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本性。文学的历史是一部进化史。文学的现代形态显然要比文学的古代形态更加自觉和更为成熟,所以对文学本质的考察应以现代形态的文学为重点对象。
关键词:文学 本质 意识 活动 社会 形象
正文: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又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先秦时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至两汉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至魏晋南北朝,才有人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文学和文章。即把这两个词都用来表示现代所说的文学,而将学术著作另外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至唐宋,由于强调文以载道,重道轻文,重又忽视文与学的区别。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都是作为一切学术的总称来使用的。在中国,文学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被确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的。(1)在西方“文学”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泛指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思维的一切作品;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
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和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积经济基础。因此文学的本质首先是反映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这里的生活主要分为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一般通过纪实或者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景观,从而反映出客观的自然现实。
而在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约束后,由于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群体,就构成了人类社会。这个社会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由于人的社会事件带来的改变社会、改变自然、改变自身的活动结果,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根据格罗林的理论(2)和许多学者的实践,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际和它就是一回事。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以社会生活为写作客体的文学作品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应用文的内容,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
中的具体事务;议论文中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现实,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新闻报道,是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新的事实和情况;文学作品则是以审美为价值本位,“典型化”是作品创作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艺术典型都不是只有单一的人物个性便可以塑造的,他必须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
在人类文学活动的系统结构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的欣赏,都是不可能离开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并以认识构成这种关系的基础的。如果不是创作主体认识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审美特征与自身的审美价值--不论这种价值是显隐幽明,哪怕有时已经沉淀在一种本能的艺术直觉之中---那么作家就不会以这些实物作为自己审美意识对象化的媒介和凭借,读者也就无法通过这些形象来获得审美情感的满足。也就是说,文学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3)
首先须把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文学原理所要概括的文学本质,是指能够涵盖各类文学现象所共有的、属于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总体的基本性质,而不是某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文学的本质不可能在个别的文学样式,如小说或者诗歌之中获得完整的体现,也不会被某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者现代主义所囊括。考察文学本质的对象,是由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学现象所构成的多样丰富、浩瀚幽邃的全部文学事实。文学的本质应是对文学整体进行高度概括的结果。这是在发展中认识文学的一个要求。
其次,又要看到,文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因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演变、扩充所带来的多样性,而且也是文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显现。即文学不断地摆脱和融化附着与自身之上的种种非文学因素,从杂多走向纯粹,又从单纯走向丰富,从而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本性。文学的历史是一部进化史。文学的现代形态显然要比文学的古代形态更加自觉和更为成熟,所以对文学本质的考察应以现代形态的文学为重点对象。 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因为作品在文学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他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4)。因而,文学的本质是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反映生活的具有审美属性的主观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时代性。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也相应的作出了适当改变,在此影响下,文学也随之进行了整改。例如《红楼梦》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是对象性关照,作者从自己的耳闻目睹,亲力亲为中观察思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问题,认识到在一番鼎盛繁荣之后,这个社会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因为极度腐败,最终必然走向崩溃和灭亡。又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以民间传说为蓝本,着眼于本时代元末农民起义的社会历史背景,再现宋朝梁山好汉起义全景。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时代主题,呼应了元王朝的覆灭。这里作者的写作客体明显带有时代性的特点。文学的时代性不仅仅显示在文学的内容上,还体现在形式上。例如汉代兴赋、唐代兴诗,宋代兴词,元代兴曲等。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文学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为从广义的文学含义中所抽离出来的部分,这里
的文学仅指其中具有审美属性的一部分,因此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就区别了开来。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创作者是人,创作的题材是人,作品的读者还是人,文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活,无数个人的无数个生活
无数个故事就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描写这个世界,总结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指导这个世界,所以,文学就是人学。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经历,但是,借助文学,他可以阅读另外的未曾经历的经历,未曾感悟的感悟。人离开了社会将难以生存,作家离开了社会就无法创作出真正现实的作品,真正的文学只存在于人世间。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5)” 文学作品无功利的描写社会生活,却也在无形中关注着社会,通过反映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间接地反映出试图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例如在我国古代文人中常有感时伤怀之作,在这背后往往隐藏的是作者本身政治上的失意和愤懑。同时文学作品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手法和技巧强化作品中的形象,从而使作者在感官上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这种双方间的互相对立塑造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读者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舍弃掉作者的作品中浮夸过大的塑造,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具有自己的审美属性。最后文学在包含了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基础上,起到了建立认识的作用。
写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因此一篇文章要有美的属性,写作主体就必须以审美的眼光关照和把握客观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美感效应的文章来。更进步一步说,只有写作主体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才会有较高的文学属性。某种意义上,科学与艺术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维方式。科学是人的理性认识,而艺术则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认识文学,必须回到自己内心,用心去感悟,如果感悟到什么,不必说出来,一个人可能没写过一句诗,但他的内心照样涌动诗情,他就是诗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最广泛的情怀。
最后,煽情一下。文学本质也许就是人的本质,由于文学带给人美感,因此它应该是人本质中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那部分。美籍科学家李政道说,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两者的追求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他说的艺术,其中包括文学。超越时空是为了摆脱时空对人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艺术的审美,文学的审美,其最终意义正是要表达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人的本质意义,也是文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钱建国 宋朝阳 《文史相关专业》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 E·格罗林 《文学史的范围》(巴尔的摩 1931年 174页) (3)陈传才 周文柏 《文学理论新编 》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美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5页 2005年
(5)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95 7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244093dd88d0d233d46a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