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欢迎阅读!
地下森林断想
一、 说教材
《地下森林断想》是人教版初三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描写生命,讴歌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张抗抗的代表性散文,语言精练,情感浓烈,而且哲理深刻。
二、说学情
作为9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并能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辅助阅读,但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说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的态度。
三、说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四、说难点
挖掘本文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态度。
二、 说教法
因为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将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充分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因此采用以下教法 1. 课前预习法 2. 问题启发法 3. 讨论教学法 学法: 1. 朗读学习法 2. 自主归纳法 3. 合作探究法
五、说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基础知识。(课前预习法)
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播放《森林狂想曲》。 2、说作者: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说基础知识: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环节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学生默读全文,教师提问 1. 2. 3. 4. 5.
断想是什么意思?(片段感想) 作者因何而想?(地下森林)
地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所见,实写) 地下森林是怎样形成的(所想,虚写) 作者想之后有什么感慨(所感)
先让学生自主归纳,再找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 因此得出全文大意并划分段落。
环节三:研读课文,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一) 教师提问: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由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而学习本文中问句的作用,及作者对结构精巧的构思。
答案: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二)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
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9a7bb326fff705cd170a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