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

2023-01-09 22:21: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欢迎阅读!
橄榄型,浅析,构建,结构,社会
张文凯 政治公共理学院公管班

浅析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

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少,中间阶层相当庞大。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主要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才差异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结构。但是,如果融入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看,“橄榄型”社会结构更能反映社会上民众的幸福程度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程度。所以说,这种社会结构,特别是中产阶级整体实力的壮大,更能使更多的人看到生活和幸福的希望,有助于舒缓社会上贫富差距蕴含的对立情绪,从而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使社会更加和谐。 一、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必要性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迈上崛起的征程,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主要表现有:①、政治更加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千年至今,中国政府的政治民主改革效果日益明显。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阳光工程的实施也为更多民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利条件;②、经济更加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在全国贯彻实施以后,中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从GDP量上来看,直至2010年第二个季度,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文化更加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重新恢复生机,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新世纪以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民族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取得了更加骄人的成果;④、社会更加和谐。自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建设和谐社会,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民幸福指数的增长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点之一。

然而,对于目前较好的现状,我们也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的对待。因为在我国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尽快寻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⒈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直接导致了占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远远不到人均GDP水平。 ⒉存在着严重的行业差距。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最高证券业是中国平均的5.9倍,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1

⒊中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具最新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已超过0.5。超过了国际上普遍认定的0.4。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⒋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人民币;至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22200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8970元人民币。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有6430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一倍多。

应该承认,由于市场经济对效率的追求,在很多程度上加大了财富在不同人之间分配的不平衡,使得“马太效应”一定程度的出现。因此中国政府就更应该重视社会分配结构的调整,构建“橄榄型”社会无疑成为中国政府的社会发展目标所在。 二、“橄榄型”社会更加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本为开头笔者也提到“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特点,因此,这种中产阶级占人口比重较大的社会结构也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至2010年我国基本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所以说,构建“橄榄型”社会必须要培育中产阶级。

那么何为中产阶级呢?其实,中产阶级是相对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而言,是指生活水平、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这里的“阶级”并不包含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关系,不


是将阶级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加以划分;而只是表示处于这一阶级状况的人口群体。这样看来,我国目前中产阶级的比重依然很小,社会结构是底层大的“洋葱型”结构,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符合“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民富民强的目标。

而“橄榄型”社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由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一个中等收入群体正在逐渐形成。社会理论认为:有社会责任心的中间阶层应该是社会中坚,但这有待于这个阶层的“自我意识”亦即常说的公民意识的形成。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从这一个方面可以推广出去,表明中产阶级的壮大,即“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构建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也更加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障碍与对策

尽管“橄榄型”社会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是依然有很多因素阻碍着这一社会结构的构建。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如社会分配的障碍、创业富民上的障碍、利益调整的障碍、社会水平与垂直向上流动还受到身份歧视的障碍、社会公共产品短缺的障碍、大学生就业难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的构建“橄榄型”社会,我国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经济障碍。

经济的规划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所以,我国应在政策方面考虑的更加全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伟大成就是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有了财富就必然要考率财富的分配问题,这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重点所在。所以在分配问题上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㈠、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累进的所得税制度以及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社会成员的收入都能随改革成果的增加而增加。虽然不同社会成员因为贡献的差异而使收入提高到幅度不同,但是收入提高幅度的差异必须缩小。当然要防止“懒惰”风气的形成,不能让不奉献的人分享改革成果。

㈡、大力发展混合经济体制,使民众能拥有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的优秀企业的股票,通过分享这些企业盈利而分享改革成果。企业要坚持股份制改革方向,要重视发展混合经济体制,为广大民众享受优秀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可能,使民众能有效的享受改革成果。

㈢、让民众合理分享改革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升值部分。改革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升值部分,如,农村土地转向城市用地而引发的土地升值,不能仅有政府和开发商享受,而应该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分享,尤其不能将农民排除在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生产要素得到较大升值,这种改革成果应由民众共享。

此外,还要实行工资立法,为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保驾护航;鼓励投资理财,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行个税调整,让更多的人无缴税负担等等,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看到构建“橄榄型”社会必须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然而,总体上来说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橄榄型”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经济中财产的合理调控,而且要在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都要形成这种社会结构,才能真正促成“橄榄型”社会的形成,所以在实行以上经济措施时也要重视一下措施:

㈠、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扩大就业,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㈡、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51579951e79b896802262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