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及未来走向》,欢迎阅读!
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张。人类社会从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逐步走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这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完善这个城市化所带来的产物,让人们的生活得到充分的保障。
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17.9%提高到2001年的36.1%,到去年是39%。
而今城市化进程趋势更不可阻挡。在这种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逐步的突现了一系列问题。
发展问题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资源问题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按照近十几年来城市化率达到的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为5.03亿),新增的资源需求量将相当于现有消费量的近三分之二。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巨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强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各国中最大的。
生态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地表水喝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岛效应;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只要在某个小细节上稍有问题,我们就得付出高额的代价。何况城市化是一项国家大事,稍有不慎,不说被淘汰出去,对于我们子孙后代,更是留下一个深坑等待他们去填埋。所以,调整城市化发展方向刻不容缓。
(一)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
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长期以来对于城市化存在着许多误区: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二)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三)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四)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 最后,关于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做到:
(1)加强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目前我国人民的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意识水平尤其低,领导不懂环境污染、不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发展是硬道理,但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将使我们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对子孙后代资源的破坏。通过加强教育,增强各阶层人的环境意识水平,使城镇领导能以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目标来管理城镇,使乡镇企业管理者能意识到自己的环境责任,使一般居民能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确定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在国家宏观城市化战略确定的前提下,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历史、人缘地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城市化进程上不可能一样。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应根据本地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
(3)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随着乡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邀请专业人员做好小城镇的规划,保证宏观规划的可行性和超前性。把小城镇规划纳入地区规划,根据小城镇在地区中的功能,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注重小城镇和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c915df7f1922791688e8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