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稷病害

2024-02-01 22:3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黍、稷病害》,欢迎阅读!
病害
4. 黍、稷病害

(broom-corn millet); 学名 Panicum miliaceum L. 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籽粒分梗、糯两类。糯者为黍 , 梗者为稷 , 即糜子。黍稷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辅助食粮 , 黍稷在我国分布很广 , 东起浙江 , 西至新疆、西 , 北起黑龙江、内蒙古 , 南到海南 , 几乎遍布全国。黍稷营养价值较高 , 粗蛋白含 14.20% 、粗纤维 10% 、灰分 4% 、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含量较其它谷类丰富。稷米作饭、黍米炸油糕及黏豆包、炒米食味很好。 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黍稷病害我国已报道有 15 种。为害严重的主要是黑穗病 , 局部为害重的有红叶病、细菌性条斑病、黑变病等。

黍、稷(糜子)立枯病

彩版 46·361

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参见高梁立枯病

黍、稷 (糜子) 根腐病

彩版 46·362

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参见粟 ( 谷子 ) 苗枯病。

黍、稷( 糜子 )丝黑穗病

彩版 46·363.364

症状 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 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为害糜子花序 , 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 , 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 , 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 , 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 , 直保持绿色 , 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 , 所有分裹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瘿 , 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 , 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Sphacelotheca destruens (Schl.)Stevens .et A.G.Johns .称稷轴黑粉菌 ,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 , 后伸出 , 35cm, 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 , 长径 6.510 μm, 壁红褐色 , 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 ,S.manchurica(Ito)Wang 称黍小包黑粉菌 , 也是该病病原。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 , 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 , 暗褐色 , 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 4cm, 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 , 有时呈不规则形 , 具棱角 , 直径 68 μm 910 × 67(μm), 表面平滑 , 暗褐色 , 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 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黏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 , 产生先菌丝 , 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 , 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翰 , 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 , 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 , 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 , 内蒙的慢慢红黍子 , 狼山 462, 米仓 155 及陇糜 7 号、榆糜 3 号等品种 , 均较抗病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 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 ,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在糜黍抽穗后 ,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 减少病源。 (4) 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 , 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0.2% 15% 三唑酮 ( 粉锈宁 ) 拌种 , 可有效控制为害。

黍、稷 ( 糜子 ) 斑点病

彩版 46·365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长圆或椭圆形 , 直径 23 mm, 中部淡褐色 , 边缘褐色 ,


上生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llosticta sorghina Sacc. 称高粱叶点霉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参见高粱叶点病。

黍、稷(糜子)灰斑病 彩版 46·366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形 , 413 mm, 23 mm, 多发生在叶脉之间 , 中央灰褐色 , 边缘暗褐色至红褐色 , 有时整个斑块呈暗绿色 , 生灰黑色霉层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Phaeoramularia fusimaculans (Atkinson)Liu et Guo 称黍色链隔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 Cercospora fusimaculans Atk. 称梭斑尾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多生在叶背分生孢子梗簇生 , 浅榄褐色 , 生小孢痕分生孢子无色 , 常串生 , 3N4 个隔膜 , 大小 22.5100× 1.93.1(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 , 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 , 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参见谷子灰斑病。

黍、稷 ( 糜子 ) 霉点病

彩版 46·367 症状 该病发生在生长衰弱或接近枯死的植株上发病叶片生许多暗褐色霉点 , 大小

12(mm), 严重时可连成片 , 没有明显的边缘。 病原 Alternaria sp. 称一种交链孢 , 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见粟 ( 谷子 ) 假黑斑病。

黍、稷 糜子 纹枯病

彩版 46·368 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参见粟 ( 谷子 ) 纹枯病。

黍红叶病

彩版 参见彩版 45.355356

症状 植株红化或黄化 , 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株率 0.2%5% 苗期染病重的枯死 , 轻的生长异常。抽穗前后染病植株呈现紫红色或不正常黄色 , 穗颈变短 , 植株矮化 , 造成部分小穗或全株不实。

病原 参见谷子红叶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玉米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毒。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喷药消灭传毒蚜虫。 (3) 必要时喷洒 7.5% 毒·吗啉胍 ( 克毒灵 ) 水剂 500 倍液或 20% 吗啉胍·乙铜 ( 克毒星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b7e805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