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写作背景 感悟文章主题》,欢迎阅读!
解读写作背景 感悟文章主题
摘 要: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表达显现出来的文章主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任意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写作背景 感悟 文章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表达显现出来的文章主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任意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那么,如何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呢?我认为了解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古代的诗歌、散文,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是作家对所生活时代的精神的外化。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既要分析作品的外在形象,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认真思考与探究,社会生活是如何反映在作品之中,时代精神又是怎样在作品中体现的。只有了解写作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题。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深受后人青睐和推崇。但对文章主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陋室铭》的主题“自命清高、安贫乐道”,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他的为官和被贬的经历,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它应该还蕴含了另一层更重要的主题:奋发向上,与恶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反复研读、分析、揣摩。精读即研读,是探究性的读,是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后对其言语形式和内容的更深的体察,是学生语感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切身体察”、“潜心会文”,有时表现为水到渠成的渐变,但更妙的是那种豁然和顿悟。这种发现的快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更让学生粗劣的语感图式被经典的言语形式进一步规范,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完全是安贫乐道之作,而有愤世嫉俗的成分。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敢于与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陋室铭》以陋室为题材,以清正廉洁为主题思想,以铭文为武器,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刘禹锡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
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它对势力小人是无情的蔑视和讽刺,它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真不愧为一首愤世嫉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刘禹锡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极力强调他的陋室不陋。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高超的艺术形式。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如果我们说《陋室铭》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的话,那么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就是它的主旋律。
再从文学史来看,刘禹锡本身也不属于“安贫乐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百折不挠。这从他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都可以得到证实。
高尔基在《海燕》里描写了海燕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如何把握《海燕》的主题,这也离不开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书报检查官在审查后禁止发表。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又被当局禁止。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生活》杂志也因此而被当局查封。认识了这一背景,作品的主题就变得非常容易把握:作者通过热情歌颂海燕乐观坚定的革命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即将来临,并且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又如,《欧也妮·葛朗台》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真是我的女儿。”于漪老师在教学中质疑,“为何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这不是更符合人们的说话习惯和情思表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味十足地探究,反复诵读思考,认识到文中的说法更能表现守财奴贪财的本性和对子女的冷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精读体悟,再引导学生思考,理性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的接纳和吸收。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特别是言语形式上有典型意义的地方,更应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直至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从感觉上去发现和把握言语形式的独特性。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时,首先应该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当时的写作风格,只有了解了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对文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对它的思想性有正确的理解。否则,就难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无法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a9476a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