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中国女性地位

2022-07-18 12:0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谚语看中国女性地位》,欢迎阅读!
谚语,中国,地位,女性
从谚语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外汉0811 2008513026 叶衍 《辞海》对谚语做了这样的解释:“谚语, „„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人们对谚语有很高的评价: 谚语是语言中的盐” , 一束智慧的花” 谚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一本小型百科全书。但不可否认, 有阶级的社会, 谚语会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在男女没有实现完全平等社会里如旧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歧视妇女的文化现象也通过谚语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从先秦时期所谓的“男女有别”“夫妇有别” 到秦汉以来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从先秦的“女德”“妇德”, 到秦汉以来的女子“三从四德”, 乃至于发展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都使女性逐步沦为懦弱可欺的男性玩物。通过对以下与女性有关的谚语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女性被奴役、受欺凌的状况。

一、言语方面

说到女性的言语,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汉语中的 饶舌” 好说话” 舌妇” 等词语。汉谚语中诸如此类歧视女性的例子很多,

①三个女人一台戏。

②三个老太婆, 赛过敲锣鼓。 二、社会地位方面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从来是不重要的, 被动的。旧中国“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的束缚, 使妇女长期处于受奴役的地位。汉语谚语中的“ 在家从父,嫁从夫”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她们只能是“ 家里人” 屋里人” 孩子他娘” 贱内” 拙荆”等。

①人凭田地虎凭山, 女人凭里男子汉。 ②少年新妇年年有, 独怕铜钱不凑手。(只要有钱, 买女人就和买别的东西一样。既是买来的, 那么她们受虐待也就不足为怪了。

③打老婆, 骂老婆, 手内无钱卖老婆。 ④菜刀不磨成死铁, 女人不打成妖孽。

更有甚者,女人被视为灾祸之源。在旧中国,无论国家大事, 还是家庭大计, 妇女都无权问津。因为女子主政或当家都是中国人的大忌。 红颜祸水”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谚语。更有甚者, 中国封建时代有把朝代更迭说成是因女人乱了朝, 却避而不谈封建统治者腐败导致革命的事实。在这方面, 褒拟和妲己就是妖媚惑君, 带来亡国之祸而永遭唾骂的坏女人。

①美色从来是祸胎。 ②哲夫成城, 哲妇倾城。 三、思想方面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乏安邦治国的良策、警世戒人的名言, 但它确实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最有代表性的, 当推孔夫子的“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 《四书全译· 阳货第十七》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只有女子和小人难相处, 近了, 他们会感到你放肆无礼。疏远了, 他们就会怨恨” 。谚语中的例子有

①男子心, 海一样深, 女人心, 一枚针。 ②十个女子九个妒。 ③妇人流水性。


四、婚嫁方面

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文化观念的产物和积淀。中国古谚中的“ 女大不中留, 留来留去结冤仇”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意识。此类谚语可分为两小类。

1、嫁女宜速

①木大做柱梁, 女大做填房。 ②嫁出去的女, 泼出去的水。

2、再嫁不好,主张妇女为丈夫守寡。

古语云“ 天下之理, 夫者倡, 妻者随” , 妇女应 从一而终” 。若再嫁, 必落不贤名。 ①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女不嫁二夫男。 ②再刷无好布, 再嫁无好妇。

③忠臣不事二主, 烈女不更二夫。 五、男尊女卑

在旧中国, 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人主要的职责就是生育子女,照顾家庭。“母凭子贵”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观念。

①雌不上战场。

②男人三十一枝花, 女人三十豆腐渣。 ③沙子打不了墙, 女儿养不了娘。

④女人是朵花, 总在灶前爬。男人生得丑, 总在外边走。

对于中国古代女性这种地位的形成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一、社会根源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父系社会时期, 男子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控制权, 女性变成了被统治的对象, 以男子为中心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男子能胜任重体力活动,以体力耕于田, 所以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女子只是操持家务, 女子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为生。女性成为家人情感生活的照顾者, 同时也失去了独立, 能从男性手中获得权力、财富和地位, 形成男主女从的格局, 女性不得不把自己降到次要的从属地位, 构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使女性处于劣势。因此, 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卑下是造成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文化根源

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 一直受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学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五百多年, 孔子所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自然而然也就在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期望女人做一个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的贤妻良母,并制定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女性行为规范“三从四德”是女性做人的准则, 私有制社会女子的这种依附地位历史悠久, 它压抑着女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女性习惯地认为男胜于女、男优于女, 因而逐渐萌生和养成了依赖男性的心理, 将自己定位于男性的附属位置。男尊女卑的结果产生了社会偏见, 偏见一旦产生就会以社会规范的形式长久持续下去, 而女性对规范执行是服从大于异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647aca05087632311212d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