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读后感

2022-04-09 09:2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呈现,日常,自我,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刚刚读完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结合自己所学的社会理论毛,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的这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无疑为他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基础。而符号互动论本身就是一种源自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理论这也注定了这一理论人文主义色彩。

通篇看下来,没有在书里找到一个数字,和实证主义的风格完全不同,是一种源于思考和理解的方法论。虽然我还是偏向于实证主义研究但由于这种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更注重于推理和解释,在理解此方面内容上的确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此处的理论基础就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下面的方法论——看重微观和主体。

在本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他将人际互动比作舞台上的表演,而演员就是互动双方,观众则是旁观者。中国古语有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一场场表演,就看你如何去演,是否想把它演好。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说: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情感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表演者按着事先设计好的剧本进行表演,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此情境里特定的角色,但是,每个人的角色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不是固定的。

为了能更准确的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方式,戈夫曼提出了前台的概念。它是指称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清静的那一部分就很合宜了。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而相对应的,自然有这一概念,是指相对于前台而言,观众看不到的后台。正如我们看戏时一样,剧班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幕幕早已经设计好了的,并被他们不断排练多次的戏剧,而他们在幕后的换装,讨论甚至是对某一个演砸了的争执,我们都是没有机会看到的。同样的道理,们常人看到的社会机构的互动也是机构成员早已经设计好了的,达成共谋的戏剧,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机构内的成员真实的一面——包括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组织结构的这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需要树立的是一种组织形象,来完成组织的共同目的——这也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戈夫曼用了一个印象管理来准确地表达了表演者在前台和幕后行为的不一致性。

他认为,在所有的表演中,表演者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个他人的的印象,我们通过符号,语言,行动来争取让他人知道自己正在做符合社会规范和符合标准社会化的事情,努力维护一种和谐的氛围并尽量避免很多尴尬的事情。因为只有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组织或是个人才能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目标,并能更加轻松的与他人进行规范性的互动。

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电影,名为《拳王开饭店》。这部电影就很真实的反映出了虚伪的前台,真实的幕后这一基本主题内涵。影片里的饭店在当地很有名气,里面的所有服务员也都是彬彬有礼,真正履行了将顾客奉为上帝这一理念,甚至已经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并且还笑脸相迎的程度。在外人看来,这些侍者是非常优秀和称职的。社会学的话来说,他们成功地塑造了良好的组织形象,达到了良好印象管理的目的。但事实上,正如戈夫曼在本书中所提到的那样,顾客们看到的只是侍者这个剧班成员达成共谋后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前台,一旦侍者进了厨房的大门,消失在顾客们的眼前时,情境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开始抱怨刚才招待的顾客是如何挑剔,他们的长相是如何的奇特,更有甚者会向马上要端出去的甜点上吐口水。他们有时会毫不顾及形象的相互拥抱,有时又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厮打成一团。真是很难想象,那些看惯了前台的顾客在看到厨房这一幕后情境时会有怎样的感想和反映。

这种虚伪的台前,真实的幕后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胜枚举的。大家在社会上可


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一种人,他的社交能力非常强,并且在见面和离开时都会有一个礼节性的动作——和你亲切握手。当整个场景中只有你和他两个人时,在和他握手之后,你可能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对你还不错,非常的热情。现在让我们来换一个场景:在一个宴会或者某个仪式活动上。这个人再次出现在你面前,并且和上次一样,你亲切的握手并询问你的近况,你依然觉得这个人非常的热情。但这次不同:当你走开不远时,你回头发现刚才和你热情握手的人现在却和另一个人在亲切握手,这时的你会有什么想法呢?你一定会对刚才的握手嗤之以鼻,并且开始怀疑这个人的真诚,在经过了反思之后你知道了:所谓的亲切握手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着一种礼节,它是一种角色化的东西,并非是一种纯情感性的交流。相反,若是你在和你的知己好友见面或是分别时握手的话,一定会怀疑你对他的真诚。在想通了这点之后,你开始成熟了,并且也开始学会在社交场合如何有礼貌的、亲切的和他人握手,因为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你需要良好的印象管理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待人和善的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是基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下的行为表现。

回过头来让我们仔细想想刚才那个和他人亲切握手的的场景,在此场景里,那个人和很多人都亲切地握手了,并且很不幸地被他的其他观众看见了(在此场景里,握手者就是演员,他将所有的观众都调动起来配合他进行表演)。这样,其他观众开始有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舒服源于人们的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在他看来,这本来应是他受到的特殊待遇,而现在却被他人享用这是一种发现幕后真实情况后的自然反应,更确切的说是:被前台表演迷惑的越深,在发现幕后真实情况后所表现出的震惊就越强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握手者在这一段的表演是失败的,至少对于这个看到他和其他人握手的观众来说,他的表演是失败的。因为他不仅没有进行印象管理反而激发了人心中的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继而毁掉了先前所创造的印象。



虽说前台是一种表演性质的互动,但幕后的所作所为也会成为一种表演,只不过相对于前台来说,它要真实一些。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幕后,因为在幕后,人们同样要进行互动,也同样要达成预定的目标,而有目标就一定会通过表演来完成。这里的目标也可以归纳为戈夫曼所说的印象管理

但印象管理的实质,却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目的而要达到的一种事工目标。也就是说,个人或组织之间的过程目标是通过利益的相互交换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印象管理只是一个手段。

同样还是刚才那个握手者的例子,热情握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给旁人一个他是友善、热情的人的印象。因为在现存的社会价值观体系里,一个友善、热情的人会得到旁人更多的好感,这样他就能更好得进行社会活动,旁人也会更乐意和他交换自己的资源。

现在看来,就算是因为让他的某些观众看到了他的表演后台以至于毁掉了先前所管理的印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可以用角色冲突论来进行解释:

一个系统的最小阻力路径是另一个系统的最大阻力路径,造成这个两难困境的原因就是角色冲突。放在刚才的例子里就是:积极握手者知道可能会被其他一些观众看到自己的后台,这是他在和这些观众构成的系统里的最大阻力困境,而以社会交换为最终目的的印象管理构成了另一个系统,在此系统里,最小阻力路径则是不断为更多的观众创造良好的印象管理,这样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交换的机会。

社会的表演舞台上,有时可能没有涉及到资源等物质性的利益,也许只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或是情感性的寄托。但这种表演同样也是为了一种交换,只不过此时交换物品并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等非物质的东西。

比如,两个知心好友在一个没有其他任何人在场的场景里聊天,这里我们可以把它视


为后台,但对于那两个人来说,这也许还是他们的前台。他们可能在聊天时会涉及到自己不曾对别人说的秘密,会将自己压抑已久的郁闷情绪尽力说出来。但根据上面所说,这依然是一种表演,而且是互相在表演。其中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另一个人就这样耐心的听着,则是为了能够获得诉说者更多的信任。他可能并不想浪费时间听对方的唠唠叨叨,但作为对方的朋友,他不能表现出一丁点儿的不耐烦,因为这是一种社会角色——对方的知心好友给他的一种义务。他若是能履行这个义务,他就能获得对方更多的信任,并且能在今后和对方进行利益上的交换——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即便是他真的很想听对方的诉说,其潜在行为动机早已经被角色义务所内化,社会化的结果。而对于诉说者来说,自己的动机也很明确,就是想找一个人倾诉自己的苦闷,而且是要找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人来倾诉。这样做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让我对于拟剧论,或者说是印象管理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人文主义社会学的魅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也让我对于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说按着刚才所说的,社会可能会变得很假,但演戏同样也需要真诚的态度,若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即使再好的戏,你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者说进行良好的印象管理,继而进行利益之间的交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d992250722192e4536f6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