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一、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拟话本:拟话本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现在多用以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小说。这类作品已不是供艺人演讲之用,而实成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3、章回体: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为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4、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其主旨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5、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7、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方苞首倡“义法说”,要求散文内容纯正,文词清雅;刘大櫆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姚鼐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主张道与义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桐城派分支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桐城派馀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
8、性灵派:乾嘉诗坛中独树一帜的诗派,影响甚大,袁枚为其代表人物。袁枚标举性灵说,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强调情是其诗论的核心,男女是真情的本源。
9、格调说:乾嘉诗坛中,由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说。他以儒家诗教为本,论诗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烂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中正和平”。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
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范本,使“格调说”影响颇大。
10、肌理说:乾嘉诗坛中,由翁方纲提出的诗歌理论说。他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11、前七子:指在明代中期出现的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何景阳、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何王廷相。他们以复古自命,师法秦汉,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和时政题材,诗作与反映人民生活相联系,其弊病在于过多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以至于束缚了创作手脚。他们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至嘉靖初则逐渐偃旗息鼓。他们的文学复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但是复古的实质在于借助复古手段与欲达到变革的目的。
12、后七子: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13、沈汤之争:明代后期,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一方面是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 剧作家风格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派的形成和竞争引出了“沈汤之争”。沈将《牡丹亭》改编为《同梦记》,引起汤极大不满:“《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相同了”,“沈汤之争”由此而生,两位大家到了水火难融的地步。
14、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于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唱片故事。而每种诸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15、南洪北孔: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为钱塘(今杭州)人,孔尚任为曲阜人,被称为“南洪北孔”。两剧的作者都以其剧而肇祸,一个革除了监生资格,一个罢了官。
16、衬字:指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增加衬字,突破词的字数、限制,使曲词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从而在艺术上,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
17、散曲:是继诗、词之后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合套数;其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18、花雅之争:昆曲被称为雅部,地方戏被成为花部;戏曲发展到清中叶发生了一个重要转折——自明中叶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昆曲为丰富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所取代,但地方戏虽大受民众的爱好和欢迎却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到统治者钟爱,给以扶持,两者争胜的过程被称为“花雅之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6b68b7770bf78a652954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