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曹植《洛神赋》鉴赏》,欢迎阅读!
曹植《洛神赋》鉴赏
曹植的《洛神赋》做于黄初四年。那一年,他参加了曹丕在京都举办的朝会,带着一份压抑的心情经过洛水,有感而发,作此赋,时年三十二岁。
赋中曹植塑造了一个清丽脱俗,袅袅灵动的洛神形象并描述了一段哀婉感人的人神之恋。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泄出,情感饱满,对洛神形象的描述更是极尽所能,淡描浓绘,字字珠玑 ,鲜泽光亮,直教人拍案叫绝!更有甚者,在短短的篇幅中用有限的文辞展开一段情意绵延于无限的感情,让人回味再三。
还是先来说说洛神的形象吧。倘若真有其神,她真要好好感谢曹植了,因为正是他将其款款身姿展现给世人,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珠。曹植对她投入了极大的感情,细致入微地描写她的各个侧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齿呈露。”这是身段美;“批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锯。戴金翠之手饰,缀明珠以耀躯。”这是服饰美;“瓌姿艳逸,仪静体闲。”这是静态美;“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是动态美„„无论从哪一个侧面看,洛神都是完美的,而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中,曹植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感。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赋的深意,那就是对于美好事物不可得到的叹息和对其的向往怀恋。具体的说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曹植在赋中寄托了对在京都朝会中死去的兄弟的怀念和对亲情骨肉间相残的无奈。黄初四年那次朝会,变了一个兄弟(曹丕),死了一个兄弟(曹彰),离了一个兄弟(曹彪),可以说,曹植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那种痛心无法说也不能说,只能抒发在文中以示慰藉,人神最后注定要分开表示了对于兄弟的怀念和对事态的无奈甚至悲恨。于此相应的是曹植对于美好的早年生活的留恋。家和融融,兄弟齐心,没有功名利禄的争夺,尔虞我诈,骨肉相欺。其次,该赋中还表现出了曹植对于自己早年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追忆。诗人早年写过许多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诗歌,著名的《白马篇》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一片热情,昂扬富有壮志。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少年,却在之后完全无用武之地,更被自己的帝王哥哥视为异己而发配到他乡。其政治失落感和人生的空虚感可想而知了。另外,我还从该赋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诗人对与帝王宝座的擦肩而过的怅惘之情:“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隋作斯赋”,这是题记中写到的,是否在暗示作者曹植破碎的帝王梦?最后,对于这篇《洛神赋》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
该赋寄托了曹植对曹丕妻甄后的怀念,野史记载甄后在嫁给曹丕之前曾许配给曹植,后又嫁予曹丕,并在曹丕登位后不久被谗而死。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它肯定为这篇赋文增加了不少的色彩感和神秘感。
以上几点是大家对《洛神赋》的普遍理解,在此之外,我认为,赋文还体现出一种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对于美好事物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患得患失。在赋文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如此完美的洛神,就连作者本人也沉浸在如痴如醉的爱慕中,可是,在赋文的中间,作者却话锋一转:“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人们在向往美好事物的同时又在狐疑中无法相信美好的事物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想得到又怕终将只是一场梦,而在患得患失之际,美好事物或许就这样飘然而逝,留下依依不舍怀想的人们。“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当然,其中可能还隐藏着曹植在经历了大风大浪,理想破灭之后不再相信美好事物的心情。任人猜想„„
在这里,还想特别提一下曹植的《洛神赋》为何用美女比喻美好的事物。这是作者受大时代影响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和美学的自觉地时代,这个时代玄学开始盛行,老、庄死灰复燃,因此,这一时代的文学及审美都带着浓厚的道家风采,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和人物美。当时的文人在欣赏自然山水方面已经突破“比德”的限制,而是享受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朝气,而在对人物的审美方面,人们从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转而重视一个人的仪态、风姿、风采和风韵,并且喜欢用自然美来形容人的风姿和风采。总的说来,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是从人物品藻出发的美学,但她并不停留在人,而是从人走向自然。如此,就不难理解《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居然能那么活灵活现,袅娜多姿,象征着一切的美好了,洛神是人物美与山水美的结合,是大时代的产物,也是属于曹植个人的独特艺术。
《洛神赋》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和回味,曹植用有限的文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美丽世界。它既是一个时代独特的写照,又能在历史的绵延中不断被深化,我想,此赋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7a35c158f5f61fb736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