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望月有感翻译》,欢迎阅读!
望月有感翻译
望月有感翻译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6)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异:“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喜“”乐观“”豁达“之意可给1分)。 二:
1、 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藻作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兄弟姐妹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乡的情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附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2b9317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