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没有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欢迎阅读!
在没有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在没有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经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新修订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如何拼写汉语的人名地名,如何拼写汉语的数词、量词、连接词、形容词等,都有了“法定”规范。
在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就用汉字来注音(也就是用汉字给汉字来注音)。
首先是直音法,盛于汉代,用同音又同调的字来注音,如:《说文解字》中的“材”字注音,“材,音才”。后来又发展到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如《康熙字典》中的“刀”字注音,“刀,到平声”,也就是“刀”读“到”字的平声调,“到”是去声字吗。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两个字拼出一个音。例如“昌,尺良切”,取“尺“字前面的音和”良“字后面的音,组成”昌“字的音。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要求“国语统一”,要解决语音规范问题,就要有一套标音记音的符号,这一时期先后出现“注音符号”。“注音符号”于1913年研制,1918年由国家正式公布实施,
这套采用汉字笔画式的自制符号,当时称作“注音字母”,也叫拼音字母,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我们现代人称它“注音符号”。也就是当时是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基本做到一个字母(笔画符号)代表一个音素,但是还有一些字母表示多音素字母,还没有完全音素化,所采用的声、韵双拼制,是对我国清朝前期传统的双字“反切”注音、记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时,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真正的字母拼音。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我国第一套《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汉字注音的发展是对汉字音节认识的发展,反切出现以前,人们认识字音是以音节为基本单位的,注音、记音、读音都是以一个音节为基本单位,不能切分(或者说不能有意识地区分);反切出现,表明人们已经能够将一个汉字的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纽四声法是人们能将一个音节分析为声、韵、调的条件下出现的;而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则是在人们将语音切分到音素、音位时出现的注音记音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491dc4d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