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比较阅读诗趣浓》,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较阅读诗趣浓
作者:陈玉花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年第11期
古诗文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农耕文明下古人田园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融入自然,寄情山水;琴棋书画,闲情雅致……艰辛却愉悦,质朴而率性。那时的孩童呢?他们的童年呢?我想象着,我的学生们好奇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本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指导思想,对这一内容均有所涉及。《江南》一诗中采莲之乐,《所见》一文里捕蝉的情态,《小儿垂钓》中稚子垂钓的专注,《村居》诗句中散学后放纸鸢的快乐……在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中,我听到了——童心在歌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课始,就让学生三首连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1)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 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2)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3)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结合注释,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学生汇报疏通诗意,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舟过安仁》,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插图染浓诗境,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草色葱茏,何其开阔,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多么惬意!再如,《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不再费力撑篙划桨,异想天开地撑伞,借风行船,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溪水潺潺,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 “诗眼”悟情感,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闲)“弄”(奇)“怪”“喜”(欢),联系每一首诗词,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吕洞宾)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视野空旷,平缓舒展,第二句风中弄笛,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用诗人的视角观察,叙事动词使用准确,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一一描写,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经典诗文的阅读,不仅是语言的理解与积累,而且是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更具延展性、高效性,立足整体,促进学法迁移,激发了高年级学生品读赏析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39d465f52ea551810a687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