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虚词总结

2024-01-25 19:02: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虚词总结》,欢迎阅读!
之事,虚词,文言,总结,齐桓晋
文言虚词总结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 “至于” “如果”等。

①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高考链接】05山东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④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 ⑤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⑤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⑦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3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④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④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屈原列传》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⑥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④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史记·罗》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若是其甚与?(《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链接】05山东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④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辞焉?(《齐桓晋文之事》 2.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以羊易之《齐桓》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②武留匈奴凡十余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转》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4操悉浮以沿江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③仆以口语遭遇此祸。《报任安书》 ④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④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③明以教我 《齐桓》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齐桓》 ⑥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率领

①盖以十舰最著前(《赤壁之战》 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列子·周穆王篇》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报任安书》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③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苏武转》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③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高考链接】 05山东卷)

①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06山东卷)

①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②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07山东卷) ①以母忧去职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08山东卷) ①群扶以归

②欲割颈以塞责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35257fb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