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综合探究 民居与环境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初一上册 第四章 综合探究四 民居与环境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有关民居的学习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活动建议: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结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有关知识,我们设计了以”民居与环境“为题的综合探究课。
通过民居与环境的探究学习,使“居民与聚落”的知识适当拓展延伸,开阔学习视野,使学生感悟到各地传统民居孕育的多彩建筑文化,提高建筑美学欣赏水平。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民居式样、结构、建筑材料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操,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世界地理第四章第三节讲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其中涉及到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接着再通过探究的形式专门讲民居与环境,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民居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这节课的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趣。 四、探究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课本插图、照片,了解世界各地不同风格民居的特点。
2、运用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以及搜集到的有关地理信息,分析探究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感受身边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合作学习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学会通过民居特点分析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作为聚落的主要建筑形式——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不仅式样繁多,而且风格独特。比如: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居住“冰屋”。东南亚地区人们居住“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居住“窑洞”,西亚地区人们居住的则是碉堡式的房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居式样呢?原因当然很多,现在我们就一同来完成今天的“活动探究——民居与环境” (二)师生活动
活动1、展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因纽特人大多生活在北极地区,那里气候异常寒冷。一代又一代的因纽特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就地取材,用致密的雪块建造房屋,创造了人类在高寒地区生活的奇迹。 学生讨论:冰屋为什么建成半球形而不是方形?冰屋的门为什么那么小?房门朝向哪里为好?
小结:那里风大、雪大,半球形冰屋能减少风的破坏力和积雪的压力,安全性能好。小门有利于保温。房门应朝向背风向阳的一面,有利于保温。 活动2、展示东南亚的高架屋
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全年炎热多雨。乡村民居通常是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多用做碾米场或堆放杂物、饲养牲畜;上层住人,前部有宽廊和晒台。
学生活动: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怎样的特点? 小结: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分上、下两层,利于通风散热,又能防虫蛇的侵扰 活动3:展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
学生活动: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怎样的特点?
小结:窑洞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且黄土直立性好,土质疏松,易于挖掘。 活动4:展示西亚地区的民居
学生活动: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怎样的特点? 小结:墙厚、窗小。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九、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材料一:北京的四合院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材料二:蒙古包
公元七世纪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多的蒙古人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他们把猎获的野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到公元八世纪以后,蒙古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蒙古秘史》中称“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编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也叫帐幕。
在现代蒙古语,编壁“失勒贴速”为“哈那”一词所取代,“格尔”这个词泛指一切房屋;“斡鲁格”一词则专指蒙古包天窗的毡帘。有趣是,蒙古语称地穴为“斡鲁格”,由此人们不无理由地认为,蒙古包是由古代游猎民的皮棚或地窝堡发展而来的。
蒙古族的住房被成为“蒙古包”是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接触频繁以后。满语称家为“博”,故满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称为“蒙古博”,博和包谐音,于是用汉字表达时,取其音和形,写作“蒙古包”。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传统住房。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是圆形的,由条木椽子,网状编壁(即哈那),圆形天窗和门的构成,外面盖上毡子,再用鬃毛绳或皮绳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编壁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掀开通风,冬天放下来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规格,是由每顶包所用哈那的数量多少决定的。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一个类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个规格。如果是五个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欢住五、六个哈那的蒙古包。
搭盖蒙古包有严格的次序。首先铺好地盘,然后依次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竖立包门,支撑哈那,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哈那毡,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围哈那底部围毡,最后用绳索围紧加固,就是一顶浑然一体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内部中央为饮食和取暖的炉灶,烟囱从天窗出去。炉灶周围铺上毛毡,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铺上地毯。进门正面及西面为家中主要成员起居处,东面一般是晚辈的座位及寝所。包内还根据室内的面积、形状和高低等不同情况,摆设适宜的箱子、框子、桌椅和板架等家具。这些家具上均饰以美丽的民族图案花纹,构图丰满端庄,色彩明快凝练,极富民族特色。蒙古族对花纹图案的用色也有自己的讲究。譬如,他们喜欢红、色、蓝、白颜色,因为红色象征生活快乐和美满;黄色是金子的颜色,象征爱情、理想和希望;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永恒的安宁,真诚和善良;白色则表示纯洁、平安等等。
材料三:福建的客家土楼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土楼建筑起源于先民抵御匪盗侵袭和野兽威胁。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据估计,永定县有2万多座,南靖县有1.5万多座,平和县、漳浦县、诏安县、华安县等,也各自有千座有余。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福建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他们用当地生土、砂石、竹木,将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是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备受世界瞩目。 材料四:新疆的晾房
新疆的晾房以吐鲁番最多。 晾房主要是用来晾晒葡萄干的。
晾房一般建在通风比较好的地方,分上下两层,其中下层用来居住或存放东西。 上层的房子用土坯砖块垒成,在垒的时候,人为的在墙上留下很多孔,孔是用来通风的。 鲜葡萄就挂在上层,利用自然风将葡萄晾干,这种用两方晾干生成葡萄干是最绿色的食品。 吐鲁番的葡萄干是用特殊方式晾制成的,在吐鲁番处处都有用土块砌成的四面通风的花格建筑-——荫房。利用荫房的热风,自然荫成的葡萄干,果粒色泽仍碧绿鲜艳,果肉柔软,食之酸甜可口,色味俱佳,为国内干果中之珍品,堪称“中国绿珍珠”。 吐鲁番在7月至10月有鲜葡萄上市,其余时间吃到的是葡萄干。葡萄干像葡萄一样,味甜,品种多,价廉物美,最经典的当数“无核白”晒成的葡萄干。成片而古老的葡萄园在吐鲁番市内外、大街小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吐鲁番已变成名符其实的葡萄旅游城。 十、评价练习
1、下列地区的民居通风透气性能比较好的是( )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B、黄土高原的窑洞 C、东北林区的木屋 D、热带沙漠地区的土坯房 2、大多数古老的传统民居都能够( )
①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②折射出当时的经济水平 ③记录着当地风俗习惯 ④提供人们生活的舒适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地区的古老民居,具有门窗小、墙壁厚的特点的是( )
A、寒带地区的民居 B、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 C、我国东北地区的民居 D、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民居
4、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古民居,利于这种民居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A、黄土深厚,直立性强,易开凿窑洞 B、当地气候具有湿热的特点
C、当地降水较少,比较干燥 D、当地沟谷较多,借助沟壁,开凿窑洞容易 5、一般来说,寒带地区居民的住房比温带地区居民的住房( ) A、墙壁厚 B、窗户大 C、高大宽敞 D、记录的政治文化信息丰富 6、不同地区的聚落及房屋建筑,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 )
A环境条件的差异 B民俗风情的差异 C种族构成的差异 D经济水平的差异 7、东南亚的高架屋主要是适应了当地( )A、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 B、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C、冬冷夏凉的气候特点 D、终年寒冷的气候特点 8、下列房屋中不能反映当地自然环境信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窑洞 B、城市的楼房 C、因纽特人的冰屋 D、我国云南的傣族竹楼 9、传统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的不同,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不同语言的差异 C、种族构成的差异 D、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
10、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D.便于雨水下泻 11.墙体高、屋顶坡度大的民居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2、北京典型的传统民居是( )A、窑洞 B、土楼 C、高脚楼 D、四合院 13、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 A 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 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 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 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14、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15、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房屋建筑外貌的最明显不同是( ) A. 屋顶的陡缓 B.房屋的大小 C.门窗的大小 D.房屋的朝向 16、中东地区大多数房屋墙壁厚、窗户小、色浅,这是 ) A.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缘故 B. 防冬季的寒冷
C. 为了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D. 受宗教的影响的缘故 十一、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6dd7c4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