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布鲁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2022-08-21 21:1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疲惫的布鲁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欢迎阅读!
休斯,兰斯顿,布鲁斯,殖民主义,诗歌
疲惫的布鲁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作者:汪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9



汪远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兰斯顿·休斯的诗歌作品。休斯的诗歌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抨击种族歧视。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种族对立,深入探索美国黑人的种族身份问题,提倡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共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兰斯顿·休斯;话语领导权;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9-0193-03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著名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领袖人物。休斯创作的作品体裁广泛,尤以诗歌见长,一生出版了17 部诗集。他的诗歌描写了美国黑人的悲惨生活,通过对黑人历史的回忆和对种族歧视的抨击,意图唤醒美国黑人的种族意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种族身份。纽约市的黑人居住区哈莱姆是休斯创作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经过1890~1920年的大迁移运动,哈莱姆成为“新黑人运动”的中心。从一战结束至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美国文学界的一批年轻的黑人文学家掀起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运动歌颂生气蓬勃的美国黑人文化。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兰斯顿·休斯的诗歌中对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塑和对美国黑人双重文化身份的探讨。

一、被“边缘化”的文化和传统

后殖民主义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被称为“后殖民理论”或者是“后殖民研究”。后殖民理论涉及人类学、社会、两性研究、种族研究文学批评、历史心理分析、政治学和哲学,意在探索多元文化的文本和实践活动。它主要研究历史上的欧洲殖民地的文化和当今世界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非殖民化的延续。根据德里达的解释,西方的形而上学是白人的神话,重组和反映了西方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包含着压制性的种族中心论,排挤不属于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极力使它们边缘化(Selden 222)。休斯的诗歌描绘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揭示出他们遭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事实。正是处在这样的边缘地位,美国黑人得不到公正和公平的对待。诗歌《剪影》就叙述了黑人被诬陷性侵犯白人妇女,最后被私刑迫害致死的事。“他们把一个黑人/在无月的夜间/吊在村边树上/让全世界看见/ 方是如何保护/ 白种妇女的贞节”(383)大迁移运动过后,大批黑人为求生存从南方来到北方,但种族歧视的阴影仍无所不在。休斯曾在诗集《哈莱姆的莎士比亚》的《回转木马》一诗中描写了一个狂欢节的黑人小孩,想玩回转木马的游戏,但因为深知黑人和白人“身份有别”,于是询问一位白人自己应该坐哪里。

小孩说:“在南方,火车上/有黑人车厢/可是回转木马/分不出前后/哪一个木马/能给黑孩子骑?”(392)著名的黑人心理分析学家法侬曾这样描述黑人在殖民时期的心理活动:“当黑人接触到白人世界……如果他的精神建构不坚实,那么自我就会崩溃。黑人不再是有行动能力的人,他的行为只是要成为‘他者’(伪装成白人的样子),因为只有‘他者’才会让他有生存的价值”(Fanon 297)。殖民者控制了所属国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歧视黑人文化。而


美国黑人因为本土社会遭到侵略,成为没有归属的流浪者,带着自卑心理进退不得。他们面对白人:“低声下气/鞠躬如仪/机敏驯顺,处处得体。”(393

二、对美国黑人身份的探索

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身份一部分是自我,一部分是与群体的关系。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洞察自己,但时间长了,我们可能又不会对自己的身份想的太多,这两种现象交织在一起,说明身份的形成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是不断在改变。休斯高中毕业后,远赴墨西哥求学,在旅途中写下了著名的“黑人论河流”。诗中的刚果河、尼罗河象征着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密西西比河既是贩卖黑奴的渠道,也是奴隶制瓦解的开始。在另一首《黑人》中休斯更直白地揭示了黑人与其文化母体非洲的紧密联系,控诉了殖民主义对黑人的压迫和摧残:“我是黑人,/像黑夜一样黑。/像我的非洲腹地一样黑。/我是奴隶……/我是工

人……/我是歌手……/ 我是牺牲者……”(384)休斯不仅探索黑人文化的源头,也关注美国黑人因为迷失自我,受到白人社会的孤立,导致生活失意,人生态度消极的事实。《疲惫的布鲁斯》是休斯的第一部诗集。这部集子的基调十分忧郁,休斯描写了在一个残酷而压迫的社会里哈莱姆黑人的生活状态,并深切同情他们的遭遇。《疲惫的布鲁斯》一诗中,休斯化身成一位深夜在哈莱姆街头弹琴的歌手,他自弹自唱,听众也受其情绪感染,歌手成为整个哈莱姆的代表,说出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经历。休斯把黑人音乐形式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借用爵士、布鲁斯和圣歌来表达思想感情,这种独特的黑人文学和白人的传统文学形成对抗。休斯把这种文学形式看成是削弱殖民文化的一种努力,他醉心于布鲁斯音乐的节奏感、幽默感和扎根于黑人文化中的力量,他试图改变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和欧洲移民对黑人文化的消极评价。

三、休斯的多元文化

在白人社会看来,美国黑人文化只是一个可操纵的他者,必须和中心文化保持相当大的距离,只能在边缘带活动。之前的殖民者在殖民地建立的教育系统(不管是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还是法国)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建立在一个自大的、错误的种族假设上,那就是殖民者的文化比殖民地的文化更先进,更值得学习。后殖民主义不仅涉及领土纠纷,它针对的是思想文化领域,面对白人的文化殖民,美国黑人不得不思考新的抗争方式。休斯一方面努力在西方霸权撰写的“历史”中寻找真实的黑人民族史,探索文化源头,恢复被殖民主义抹杀的历史印记。另一方面,他也认真思考黑人被殖民的历史,从黑人的生活经历里揭示黑人文化和人文化的关系。休斯在《混血儿》这首诗歌中提出了非裔美国人身份复杂的问题。诗中他成了一个身份复杂而倍感迷茫的孩子,母亲是黑人,父亲是白人,男孩子不知道如何化解父母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矛盾。他为自己的母亲是黑人而感到羞愧,又对父亲不满,但是当父母都离开他的时候,他不禁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我的爸爸死在漂亮的大房子里/我的妈妈死在棚屋中/我想着我既非白人也非黑人/我会死在哪儿呢?”(9~12 节)对于休斯来说,明白种族身份固然重要,但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同样不可忽视。在追求种族平等的过程中,美国黑人要求得到公平待遇,如若不然,他们就会诉诸暴力,使民族主义演化为仇外意识。霍米·巴巴也曾经指出,“现今的民族主义并不如19 世纪那样具有进步性,不再具有建构国家的历史有机性。这种民族主义有时候只能通过不进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民族主义,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只不过是允许它们通过破坏他人的身份来确认他们自己的身份”(生安锋2002)。在后殖民时代,白人惧怕暴力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动荡,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急于同黑人暂时妥协,于是他们扶植一些黑人艺术家,给予他们在经济利益和文化领域活动的特权,让他们承诺愿意和白人统治阶层对话。这就导致了一些非裔美国人为了跻身白人的“主流社会”,而否定自身的民族属性的情况。

休斯的策略和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甘地将非暴力和不合作两种策略结合起来,认为它们比任何形式的暴力都要有效。这种策略最先在南非得到运用,这种策略采用个人示威游行的方式,以此摆脱殖民者的控制和镇压,但这种游行和公众事件一样有


效。这种策略让殖民者感到挫败和尴尬。休斯在《让美国再次成为美国》一诗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美国人,让我们再次夺回自己的领地吧!”。诗中并无种族之分,休斯号召的是居住在美国的全体人民。这就说明休斯在努力重新构建黑人民族身份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非裔美国人身份的混杂性,非裔美国人的民族属性是非洲历史和美国历史混杂的产物。黑人和白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群是处于彼此影响的关系中,这是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New YorkRoutledge1994.

[2]BloomHarold.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LangstonHughes.2nd ed[M].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08.

[3]Seldn,Rama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Said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 [M].New YorkVintageBooks1993.

[5]生安峰.后殖民性、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霍米巴巴访谈录[J].南方文坛,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232dcd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5.html

相关推荐